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使他娶到了天上的织女做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知道后,他勃然大怒,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织女的手艺极巧,不仅会织云锦,而且还能缝天衣。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少女们在七月七的晚上,就要进行“乞巧”活动,即向织女乞求智巧。汉代就有了乞巧风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个风俗发展到了高峰,出现了丢针卜巧,就是在七夕中午,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到晚上,女孩子们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秦观《鹊桥仙》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见于《诗经》,后经历代流传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每年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七夕节,被称作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流传了千百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
七夕节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有瓜果和各式各样的面点,各地风俗不一。各种巧食做成后,都要陈列到庭院中的几案上,好象要请天上的织女来品评。然后大家一面观赏着的夜空的景色,一面吃着各种巧食,认为这样会使人变得灵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又称“女儿节”。七月七日几乎全是女子的活动。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在七月初六晚,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天祷拜,直至深夜,谓之“慕神仙”。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每逢七月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人们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至。并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