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最注重“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古人在选取名字时尽量从字的义、形、音等多方面考虑,试图通过名字来提供自己的志趣、追求、希望、抱负、排行等多方面的信息,从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们能够领悟到命名者的深刻含意。其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表示对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如有一个叫范学朱的,字用晦,就是表现出对道学的祖师朱熹的敬仰和崇拜。因为朱熹字用晦,所以他的名字叫学朱,就是要学习朱熹,字则直接用了朱熹的字。
第二种是对修养伦理道德和成功立业方面的希望,所以过去叫“德”字、“仁”字、“义”字、“忠”、“孝”字、“信”字、“谦”字的特别多,如杨国忠、于谦等。
第四种是通过取名来表示消灾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愿望,如霍去病、司马消难、辛弃疾等。
第三种是对优裕生活和高贵地位的祈求,如李广利、钱广、吴寿富、孙福寿等。还有对仕途的追逐。隋唐以来,读书人都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求取功名富贵,所以,在命名中多有范新科、裘状元、唐殿魁、许占魁等。
第五种就是这种对生命的执着和祝愿,如毛延寿、张承寿、潘天寿、李龟年、房玄龄等,都流露出命名者对耄耋之寿的期望和惟恐早夭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