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给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宫。各个星宫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宫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二十八宿是神怪小说中耳熟能详的“星君”,古代中国常有某人是二十八宿中的某宿下界的说法,可见,二十八宿在中国古代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么,二十八宿具体是什么呢?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在道教教义中,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职掌。如角星神,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等等。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宫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宫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宫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天象的基础,在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和阿拉伯等国所表现的意义虽不同,但都确实是存在的。如果说它们同出一源,似乎没有什么疑问。然而,它究竟起源于哪一国?近一百多年来,各国学者各执一端而争论不休,到现在仍是文化史上一个尚未解决的悬案。
二十八宿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恒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宫,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宫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运动的方向相同。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