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正义的理念 作者:阿马蒂亚·森 美国)

章节目录树

第3章 制度与人

上一章 下一章

[4]阿育王非比寻常的社会关怀,以及他为子民福祉而进行的种种努力,使HG韦尔斯(H.G.Wells)不禁在《世界史纲》(The Outline of History)中写道,“在历史上无数的帝王之中,在他们的庄严、仁慈、高贵和皇权之中,阿育王的名字熠熠闪耀,几乎无出其右”(H.G.Wells,The Outline of History:Being a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London:Cassell,1940),p.389)。

[2] On Ashoka’s life,see Romila Thapar,As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 a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Upindar Singh,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India: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12th Century(New Delhi:Pearson Education,2008)

[3] On the last point,see also Bruce Rich’s excellent book,To Uphold the World:The Message of Ashoka and Kautilya for the21st Century(New Delhi:Penguin,2008),Chapter8.

维特根斯坦关于“好”(goodness)与“明智”(smartness)有密切关联的看法(见第1章)其实并不是全新的思想。事实上,许多思想家早已论述过这一问题,尽管他们不如维特根斯坦表达得那么直接。试举有趣的一例,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国王阿育王曾有许多关于善良与公正行为的名言,被铭刻于分散在印度全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许多石碑和石柱上,其中就有一篇铭文直接地谈到了这一关联。

在阿育王对于社会公正的思考中,不仅包括了增进大众的福祉与自由是国家和个人的一项重要职责这样的信念,而且包括了社会成就可以通过市民自身的自愿行为,而非通过强逼胁迫得到实现这样的思想。阿育王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推动人们之间自发的以善相待的行为,他在印度四处镌刻的铭文即可说明这一点。[4]

与阿育王对于人类行为的关注相比,考提利亚注重的是如何构建和利用社会制度。他是阿育王的祖父犍陀罗笈多王(孔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首位统一几乎整个印度的国王)的主要谋士,在公元前4世纪撰写了名篇《政事论》(Arthasastra,可大致译为“政治经济学”)。考提利亚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他对制度在成功的政体和有效的经济体中的作用的认识,他亦将包括限制与禁止在内的制度特征视为善行的主要来源,以及对行为规范的必要约束。显然,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制度视角来推进正义的观念。考提利亚丝毫不认为人们会在没有物质激励和必要的限制或惩戒的引导下自发行善。当然,当代很多经济学家持有与考提利亚相同的看法,即认为人性本恶。这类观点与阿育王的乐观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认为通过劝导人们多加反思,并使其明白愚蠢的念头只会导致粗鲁的行为并产生对所有人都不好的结果,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善。

尽管阿育王对道德行为所具有的作用过于乐观,但考提利亚对社会伦理能否产生良好结果的怀疑就一定正确吗?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人的观点都是不全面的。在探索促进社会公正的方式和手段时,我们需要对两者都予以重视。

[1] 阿育王的这些话出现在他在伊罗古地(Erragudi)所颁布的第12条诏令(“论包容”)

阿育王高估了仅靠行为变革本身所能产生的效果。他本是一个严厉的统治者,但在与一个当时尚未被其征服的国度羯陵伽(也就是现在的奥里萨邦)的战争中,他从其胜利中目睹了种种暴行,其道德与政治观念由此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决定改变自己的道德与政治观念,接受释迦牟尼的非暴力学说,逐步解散军队,并逐渐释放奴隶和契约劳工,成为一位道德宗师而非强权统治者。[2]遗憾的是,阿育王死后不久,其庞大的帝国就解体成了众多的小领国。但是有一些证据表明,他在世时并未出现解体,其原因在于:一部分是其臣民对他的敬畏,另一部分则是阿育王事实上并未完全废除考提利亚的制度化了的行政体系(如布鲁斯·里奇(Bruce Rich)所论述的)。[3]

阿育王反对不包容的做法,认为即使某一社会群体或宗教派别与其他群体派别的意见相左,也“应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阿育王为这种行为建议提供了一条认识论上的理由:“其他派别的人都应当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得到尊重。”他进一步说道:“尊重本族而轻蔑他族的人,如果仅仅是因为对本族的忠诚而这样做的话,这一行为实际上就给本族带来了最严重的伤害。”[1]中。此处采用了Vincent A.Smith,Asoka:The Buddhist Emperor of India(Oxford:Clarendon Press,1909),pp.170-1中的译文,并根据梵文原文作了一些细微的修正。)他明确指出,排斥他人的信仰与宗教会有损本族传统的包容性。由此可见,不明智,即对于什么会对本族——你所拥戴的族别——造成“最严重的伤害”的无知,也许是愚蠢的且适得其反。这种行为既“不好”,亦“不明智”。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