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浩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唐末避乱,于是他长期生活在山林,体察大自然,并将传统技法的优点,运用于真山真水的描绘,据说他画松就达“数万本”。荆浩成长在北方,接触的是太行山崇山峻岭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大山巨壑,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强。《匡庐图》就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匡庐图》已经使用到皴法,山石的质感明显比唐人山水只用勾斫填色要强得多。作者很重视写生,图中的种种细节,一草、一木、一屋、一人,形体各异,山峦的转折与块面的造型,也变化多端,都是从写生中来,显得真实可信,但又不拘于客观物象,故能抒发画家情思,并为山水传神。作者在客观的描绘中融入了淡泊的主观情思,笼罩着一片雄伟、壮丽与空旷、幽静交缠的氛围,令人玩味无穷。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临鄱阳湖,是风景秀丽的天下名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荆浩是以图写北方山水著称的,而庐山应该算是南方山水,因此有人认为荆浩画庐山,是有表现隐居不仕的深意的。
荆浩曾说:“吴道玄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山水画至荆浩确实是一大变。清孙承泽《庚子销夏录》评《匡庐图》说:“中挺一峰,秀拔欲动,而高峰之右,群峰瓒岏,如芙蓉初绽,飞瀑一线,扶摇而落。亭屋、桥梁、林木,曲曲掩映,方悟华原(范宽)、营丘(李成)、河阳(郭熙)诸家,无一不脱胎于此者。”
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家辈出的时代。这些山水画家们继承并发展了六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使它成为元、明、清山水画家努力学习的楷模。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就是当时著名的山水画家,他们从各自生活的地区体察山水气势,将壮美的山川再现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方法,以抒写千变万化并具有个性的诗意境界,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
匡庐,就是庐山,据传商、周之际有匡裕(一作匡俗)兄弟七人隐居于此,后来周定王征召不应,定王派使者去找他,已经人去室空,仅剩空庐了。所以名此山为“匡庐”,又称“庐山”。
《匡庐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五代后梁荆浩作。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匡庐图》是立轴式的全景山水,上部高峰巍然耸立,层峦叠嶂,岭上松柏挺秀,杂树丛生,蓊蓊翳翳,一派生机。山间飞瀑溅玉,石磴蜿蜒,山下曲岸回澜,水光潋滟。山脚有村舍数椽,山径上有赶驴的行客,近处水边有撑船的渔人。老松劲挺,大石突兀,与层叠起伏的峰峦相映,将高远、平远融合一体,在大自然中融入浓浓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