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作者:关河五十州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密约

上一章 下一章

说到这里,郭松龄忽然话锋一转:“上将军(指张作霖)脑筋陈旧,在群小包围之下,恐已无可挽救。建议‘父让子继’,由你接任镇威军总司令,改造东北政局。我们拥护你来干!”

所谓“反奉三角同盟”的成员,也就是郭松龄、李景林、冯玉祥。按照郭氏的初步意见,议定由郭松龄率部回东北驱逐张作霖下野,冯玉祥进兵热河以作声援。作为回报,冯军将得到天津海口的使用权。

郭松龄很早就与冯玉祥暗中取得了联系,冯玉祥曾派代表给郭松龄送去银盾一面,上面有“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八个字。还在1925年11月初,郭松龄就派亲信李坚白赴京,秘密与国民军接洽合作办法。及至李坚白回来复命,张学良突然来津。当时张学良任第三军团长,郭松龄平时指挥的部队都在该军团内,在张学良的眼皮子底下,郭松龄要调动军队并不是太方便,因此他首先采取了软磨硬顶的办法,并有意识地把李景林推到最前面。

郭松龄岂肯自投罗网,知道张学良对攻击杨宇霆以及士官派不反感,他就继续把话题往这方面引,说:“东北的事都叫老杨(杨宇霆)这帮留学生弄坏了。我们打了胜仗(指第二次直奉战争),他们去做督军,他们干不好让人家赶出来,如今又让我们去打,打好了还不是他们做督军?我们这次不愿意再打了,还是回去好好地整理整理东三省吧。”

继在会上表明态度后,当天郭松龄、李景林又联名致电张作霖主和。张作霖见在津将领果然都坚持这一主张,只得同意取消突袭国民军的计划,并复电李景林:“君既欲和,当先将‘保、大’让出。”

张学良一听此言,连忙说:“那怎么能行呢?”话虽如此,却也没有什么特殊和坚决的表示,最后还对郭松龄说了一句:“你看着办吧,我走了。”

冯玉祥当然乐见郭松龄反奉,对李景林也能够参加进来,更是喜出望外,唯草案中直隶、热河都要归李景林,这让他面有难色。李坚白、郭大鸣急忙说:“李参加我们的共同行动,关系很大,事成之后,防地问题还可以从长计议,现在不宜过分计较。”冯玉祥认为言之有理,遂同意就此签订密约。

11月17日,郭松龄在医院中召集亲信密议对策,经过商讨,决定派李坚白和他弟弟郭大鸣去包头面见冯玉祥。两天后,李坚白、郭大鸣到达包头,并带去了郭松龄的一封亲笔信以及建立“反奉三角同盟”的意向。

郭松龄已经密谋起事,但被蒙在鼓里的张学良仍希望他能够回心转意。1925年11月20日,张学良到医院探望郭松龄,劝他到奉天直接陈述自己的意见,以释误解。

郭松龄并不仅仅是像李景林那样,心里感到不平衡,需要尥尥蹶子,发泄发泄,他其实有着更大的政治抱负。

一边是张作霖从奉天发来严令,一边是张学良迟迟未离开天津,郭松龄为了更好地摆脱他们的视线,以便于暗中谋划,干脆称病住进了一家意大利人开的医院。

依靠出让“保、大”,是否真能拉拢住冯玉祥,张作霖极为担心,为此特地通过电报质问李景林、郭松龄等在津将领:“尔辈一味主和,如国民军进而相迫,将如之何?”他严令李、郭等人必须积极备战,以应付突发情况。

11月15日,奉冯双方在北京召开和平会议。在冯方提出“拥段(段祺瑞)、联张(张作霖)、抗吴(吴佩孚)”政策的前提下,奉方接受了段祺瑞的调停建议,并同意再度划分防区。之后两军便在京津设立联合办事处,处理“保、大”防务交接问题。

郭、冯对于反奉早有默契,李景林实际是被动的,而且事先对“反奉三角同盟”也毫不知情,为了能够把他拉进来,郭松龄除准备将“保、大”两地的财政收入仍交由李景林支配外,直隶、热河也拟归李军驻防。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