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张作霖大传:一个乱世枭雄的崛起与殒落 作者:关河五十州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登基

上一章 下一章

听到这里,张作霖十分高兴地说:“好极了,你们要怎么办,我都依从你们便是。”

尽管场面冷清还被说成有凶兆,但仍盖不住张作霖亲政的热情。在怀仁堂,他召集大家训话,态度非常率真老实:“一个人活在世上,总不过是为名为利。我现在钱同产业很多了,可以说我的子孙也用不完。这一次来北京就大元帅职,是为求名而来。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好事,就是有名了,我总尽我的力量去干。”

意识到终于可以“登基”了,本来已经被战事弄得有些沮丧的张作霖雄心顿起,他望了孙传芳一眼,问道:“馨帅(孙传芳字馨远)还有多少兵?”孙传芳回答:“还有十三万人。只要雨帅接济军饷子弹,继续作战毫无问题。”

当天,按照杨宇霆的建议,北方镇威军(即东北军主力的名号)、直鲁军、东南五省联军一律统称“安国军”,安国军共分七个军团,囊括了以上全部军队。

在当时东北军连吃败仗的情况下,张作霖认为“南北议和”可以,但双方地位应该对等,而蒋、阎这些条件却是要迫使自己屈从于南方,是他绝不甘心也无法接受的。

两派各执己见,吵到不可开交。杨宇霆见状,怕引起奉系内部新的分裂,赶紧说“北方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南方”,他建议将各省军队的名称统一起来,全部改用安国军旗帜,一致服从安国军总司令也就是张作霖的命令。孙传芳一听立刻补充道:“不仅军事上要服从,政治上也要服从。”

由于是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登基”,各国对张作霖政权都表现得很冷淡,没有一国肯以国家的名义表示祝贺,这是历届北京政府都没有遇到过的。时隔一周,张作霖来到天坛,祭告中华列祖列宗。正当他捧爵而祭,喃喃祈祷时,一不小心竟将金爵摔落在地,在场众人看到后都认为此乃凶兆。

何成浚北上后,果然不费什么力气就说服了阎锡山。1927年6月上旬,阎锡山声明服从“三民主义”,在山西全境悬挂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随后他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所部也全部改称国民革命军。何成浚接着又造访张学良,并通过张学良等人向张作霖提出“南北议和”的条件:张作霖要和阎锡山一样,宣布信奉“三民主义”,同时将安国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由此便可委任他为“东北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维持东北。

1927年6月18日,在众将的拥戴下,张作霖正式就任海陆军大元帅,登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就职典礼在怀仁堂举行,张作相、吴俊升、杨宇霆、孙传芳等人一直都在张作霖身边随侍,然而张作霖坚持要等到张学良、韩麟春从前线赶到方肯就职——舐犊之情,人皆有之,何况是非常看重父子伦理关系的东方社会。张作霖时年已经五十二岁,即便他对儿子再不满意,也只能把未来希望寄托于这位“太子”的身上。

经杨宇霆、孙传芳的提议,会议话题被引到了如何在政治上对北方进行统一。原先一直被搁置的张作霖“称帝”被顺理成章地放到了桌面之上,杨宇霆也不再对此表示反对。讨论时,有人主张拥戴张作霖为临时总统,有人主张沿用段祺瑞临时执政的名义,最后决定仿照孙中山的先例称“大元帅”。

6月11日,张作霖在顺承王府召开奉系将领会议,讨论与南方的和战问题。所有高级将领里面,唯张学良早有向南方完全妥协的想法,但他和韩麟春尚远在新乡,而且在新乡计划的部分内容泄露后,张作霖非常警觉,对他的相关意见也采取了坚决拒绝的态度。其他人都视蒋介石的条件为投降,谁都不愿意就此向南方称臣,只是他们又分成两派。一派以张作相、吴俊升为代表,对打下去无信心,主张退守关外。另一派以孙传芳、张宗昌为代表,这两人都是比较能打的战将,声言就算打到最后一人也不轻退。

张作霖当即答应拨给孙传芳军饷五十万,子弹可就近向山东领取。接着他又回头问张宗昌、褚玉璞:“你们两位守得住山东、直隶否?”张、褚齐声答道:“进取不足,退守有余。”

阎锡山受蒋介石之托,也派代表到北京,以奉方易帜,改挂青天白日旗为条件,斡旋成立“奉、宁、晋三角同盟”。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