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戴建业精读老子 作者:戴建业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5、“空心人”

上一章 下一章

空虚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失去了生命的根基,就像身体抽去主心骨,像汽车丢了方向盘,像轮船没有了指南针,因而我们的人生没有前进的方向。

“跟着感觉走”就会使人心失去监控,私欲被世俗煽动起来就将无所顾忌,觊觎富贵便是“人生正道”,追逐金钱便成为“正当功课”。只要能赚到金钱就不惜出卖肉体,只要能换取高官便不惜卑躬屈膝,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只要能得到荣华富贵,人格、尊严统统都可以“抵押”,灵魂、肉体统统都愿意“典当”,甚至不惜豁出身家性命去铤而走险,坑蒙拐骗,行贿造假,放火杀人,无恶不作,无所不为。

道作为万物因之而生的世界本原,作为万物因之而长的世界基质,其本身既不可言说又不可把捉,说无而又有,似实而又虚,只好用“恍恍惚惚”来形容它。可那恍恍惚惚中又有形象,那恍恍惚惚中又有实物,那深远暗昧中又有生命的精质,这精质是那样真实、那样可信。它从古至今不可命名,但它的名字又永远不可废去。我们是从万物的开端来认识“道”的,而之所以知道万物的开端,又是从“道”这儿认识到的,——这大概就是现代解释学所谓的“认识的循环”或“解释的循环”吧。

“跟着感觉走”就难以确定矢志不渝的人生目标,大家都随着世俗的潮流一起东碰西撞。即使像找终身伴侣这样的人生大事,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大兵吃香时就去追求大兵,大学生走俏时就去追求大学生,时下腰缠万贯的大款行情看涨就赶忙去傍大款。有时看起来是我们自己在拿主意,是我们自己在独立思考问题,其实这是一种假象,如我们去商店买一件新潮时装,误以为真的是自己“感觉”这种样式特别好,实际上是电视广告告诉我们穿上它才入时才潇洒才自信。

古代的人生箴言是“惟道是从”,今天的生存方式是“跟着感觉走”。

“道”虽然不可道不可名,虽然那样恍兮惚兮,可古代圣哲为了“闻道”“体道”“证道”执着而又虔诚。且不说道家创始者强调体道和履道了,儒家圣人孔子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告诫弟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释家也有许多投虎求佛和面壁证道的故事。虽说儒、释、道各道其所“道”,但各自对道的诚信是无可怀疑的。大德大贤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惟道是依”“惟道是从”。

“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与基质,也是万事的真谛和生活的准绳,更是我们生命的根基、力量的源泉和精神的支点。东方圣哲深知“道”对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他们强调“惟道是从”,甚至主张“从道不从君”,西方圣哲也声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头上星空和心中律令”的敬畏。

我们是一些空心人,像是制成的标本;我们相互靠在一起,头脑中填满了草梗!

这里所谓“惟道是从”的“道”,其内涵就是淳朴、本真、自然、无为。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使灵魂有所皈依,使行为有所收敛;只有“惟道是从”,才能还人世以淳朴,还生命以真性。

如今,人们破除了对鬼神的迷信,也丧失了对“道”的虔诚;打破了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也丢掉了对“道”的自觉服从。我们不信邪也不信“道”,怀疑上帝也怀疑真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个体似乎变成了上帝,人好像快要变成神。事实上我们的生命像一根没有根蒂的飘蓬,精神一直处于没有皈依的六神无主状态。一位当代诗人在一首名为《回答》的诗中说:

诗中这种可怕的怀疑情绪,表明我们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人生态度,内心深处一片苍白空虚,大家已经或正在变成“空心人”。有位西方现代诗人真切地表现了“空心人”的生命形态: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参见原第21章)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