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传世书迹很多,今不一一列举。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香补、香圃,中年字苍石、昌硕、昌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庐、缶道人,别号有朴巢、苦铁、破荷亭长、五湖印丐等,七十岁后又署大聋。浙江安吉人。中国近代杰出的艺术家,是当时公认的上海画坛、印坛领袖,吴派篆刻的创始人,书法、绘画、篆刻、诗词无一不精。
吴昌硕有一方印,刻的是“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这是什么意思呢?东晋陶渊明,因家贫出为彭泽县令,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归里,在任仅八十一天。吴昌硕也曾做过安东县知县,但仅一个月就辞去了。从此不问仕途经济,专心书画篆刻,终成清末民初一代大家。
吴昌硕的书法得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他写的《石鼓文》,自出新意,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独具风骨。清符铸说:“缶庐以《石鼓》得名,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势,可谓自出新意,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为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彼徒见其手颤,此则见其肩耸耳。”这里所说的“肩耸”,是指他写的《石鼓文》,已不是左右齐平,而是左低右高,但又不作侧面之势。他的行书成就也很高,初学王铎,后参以欧阳询、米芾、黄庭坚以及北碑意趣,也是左低右高,中宫紧密而四周发散。章法效黄道周,字距紧而行距宽,大起大落,遒劲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