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说我“多愁善感”。其实我并不多愁,只是善感。我也有愁,但一旦发愁的事过去,便抛之脑后。更多的时候我是奋发进取的,而南方多变的气候,大自然的刺激,成了使我内部那股东西成型的动力。
我们有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在我身上呈现出另类的发挥。触景生情或睹物思人大概都有伤感的味道,我的性情里头则很少伤感,属于那种凡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尽快忘个干净的类型,可说是没心没肺。可是我也触景生情,并且比一般人敏感得太多太多。
童年时的这种能力当然还不是真正的美,只是美的可能性。有那么多的可能性在提醒我:阳光!太阳雨!梅雨!河水的腥味!草儿的清香!温度上升!湿度下降!黄昏的火烧云!夜间的林涛声……每一种变化,动和静,浓和淡,都会激荡起我内部的情感。经常,莫名其妙地就感动了。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感受天气;漫长的假期里,只要一静下来就在感受天气;旅途中,无所事事中,亢奋的游戏活动中也在感受天气。由于这类无时不在的提醒,情不自禁的交合便慢慢成了一种本能——几乎大部分时候我都在感动。我在奋起,在低落,然后又再奋起,无休无止,并不需要外部的“事件”,只是由于某种执着。
残雪
本地的居民说,多么酷烈的气候啊!多么瞬息万变!炎热催生密密的痱子和各种毒疮;雪天冻坏稚嫩的肢体末端;淫雨中各类霉菌疯长……尽管我幼小的身体为适应而充满了痛苦,但也许我内部的那个东西是欢迎这种变化和刺激的。不然清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地感到欢欣鼓舞?不然下午的雨声为什么会令我连连好梦?不然雪天为什么会成为在阅读中冥思的最好天气?不然为什么阳光会激起行动的欲望?
无论是天晴下雨,刮风下雪,还是温度的起伏,湿度的变化,气压的高低,云层的动向,我内部那难以名状的“情”无不随之波动。与传统相悖的是,我的内部的“情”并不同具体的事物发生关系,它是我生来俱有的一种东西。我至今记得儿时那漫长的雨天或雪天,破屋顶下面那半明半暗之中的冥想;我也记得骄阳之下,在树汁和瓜果味道的刺激下产生的疯狂臆想。也许,我那浓密的幻想力无时无刻不在编织,我的织物是透明的,永无边际的。同大自然的交媾直接影响到色彩的变化和线条的颤动。在这种活动中。自然不再是外部的主宰,她成了心的巨大王国,交合也成了一种内部的行为,一种创造“美”的运动。
我很想看孔雀开屏,便一次次往动物园去,但我一次也没见到过。那几只灰头土脑的孔雀站在笼子里,冷漠地看着我们。那里是阴暗刻板的水泥地,孔雀是不会开屏的。孔雀,孔雀!绿的草地,蓝的天!那并不是触景生情,只是心花的怒放!我同孔雀空洞的目光对视,我觉得高傲的它是视而不见的,它不想开屏,水泥笼子隔断了关于自由的想象。
我本能地抵抗着表层的记忆,用忘却为自己开道,也许是因为往事不堪回首,也无法重现,一切的重现都显得那么矫饰,不可信。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股力,我在大自然的镜像中成型,在展示中发展。
有风的夜晚,也许能闻到鲸鱼生殖的气味,虎啸从不远的山里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