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作者:亚瑟·叔本华 德国)

章节目录树

52

上一章 下一章

不过,如果我们坚持对哲学只以消极方式表现的意志否定来获得积极的正面知识的话,就不得不指出所有完全否定了意志体验的那种境界,我们用种种不同的名称如狂醉、狂喜、与上帝合一等来表示这种境界。不过,这种境界不能称为知识,因为它没有主体和客体,而且也只能在个人的经验中体会到,所以不能传给别人。

因此,我们以这种方式静观人生及圣者(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不容易遇到这种圣者,但是我们可以在关于他们的历史中见到)的行为,我们必定可以驱除一切德行和神圣所追求而自己却如孩童害怕黑暗那样所害怕的虚无;我们甚至不像印度人借助神话和意义难解的文字如婆罗门或佛家所谓的“涅槃”那样逃避虚无。相反,我们要承认,意志完全消灭以后所留下来的东西,对那些仍然充满意志的人来说当然是空无一物;然而对那些否定了意志或者其意志已经转变了的人来说,这个世界、这个如此实在的世界及其一切可能存在的太阳系和银河系,都是空无一物,都是“虚无”。

如果可能的话,一种相反的观点会把这种表达颠倒过来,而且断定:实者为虚,虚者为实。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就是生命意志,那就只能从消极的立场来认识和了解为何虚者为实。因为恩披里柯所谓的“唯有同类者才能认识同类者”足以使我们失去一切知识;相反,我们所有的实际知识都呈现在表象世界,最后都建立在表象世界上面:因为世界是意志的自觉。

所以,我们不应逃避下面所说的结果,即由于意志的自由否定和舍弃,所有这些现象也随之消亡,一切无休无止的势力,形成世界的意志客观化的各个阶段,意志整个表现的普遍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它最终的基本形式主体和客体,一切都消亡了。

我们采取哲学的观点,一定对消极的知识十分满意,也一定满意达到积极知识的最大限度。我们认识了意志世界的内在本质,也认识了世界的一切现象只是意志的客观外显;从自然界的一切无名力量的无意识作用,到人类完全的意识活动,我们都能追寻这种客观表现。

我们心怀深刻而迫切的钦慕之情仰视这种境界,与该境界相比,我们的一切不幸和痛苦都很明显。然而当我们一方面发现无法补救的痛苦和无限的不幸就是意志表现的本质、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另一方面又发现世界因意志的消灭而殒逝,我们面前只留下虚无时,这种安宁平和的境界是唯一的安慰。

意志的否定、消灭和转变,也就是这个世界的消亡。如果我们从这面镜子(表象世界)中不再发现意志,它就不再存在于任何空间了,也不再存在于任何时间了,只好说它归于无物。

通常我们认为积极正面的、实在的东西,只是表象世界,我以前说过,表象世界是意志的客观外显和镜子。而且,人类就是意志的化身,这个世界也是这个意志的化身,一般表象都属于意志而成为表现意志的一个侧面。表象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从这个观点来看,凡是实在的东西,一定占据某一空间和时间。

没有意志,就没有表象,也就没有世界。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虚无。但是,使其变为虚无的,正是生命意志,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所在的世界都是这个生命意志的表现。我们憎恶毁灭,然而,这种憎恶只是强烈欲求生命的另一种表现,除了意志别的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抛开自己贫乏困扰的处境,去看看那些征服了这个世界的人,在他们身上,意志已达到了完全自觉的境地,因而能自由地自我否定。

现在,我要结束对伦理学以及所要宣扬的思想的一般说明,我不想隐藏别人对我最后一部分说明的反对看法;相反,我要指出,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来消除这些分歧。这就是当我们的探讨工作使我们面对神圣时,所有意志的否定和舍弃与从痛苦世界的解脱对我们来说,就好像进入虚无之中。

所以,意志以及由意志产生的肉体都消失了;那么我们就不再无休止地奋力争斗,不再不断地追求希望的满足,不再时喜时忧,不再追求构成人生永远无法满足的希望,而且还会看到超乎一切理性之上的平和境界,精神完全寂静,深深的平静,无法破坏的信心和沉静。只有知识存在,意志才会消失。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