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 作者:周国平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心的能动性

上一章 下一章

济:还是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模式和认知模式。

周:机械决定论是一种特别钻牛角尖、较死理的理论,但要反驳它很困难,它在逻辑上很能自圆其说。我们可以说,有的人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的人没有发挥,但为什么你发挥了而他没有发挥?每一个个体的觉悟程度、努力程度不同,原因是什么?他们会一直追问下去,最后告诉你,归根到底是由环境和遭遇决定的。

济:有现在的因缘,有过去的因缘。

济:你可以去了解每一个现象,每一种因缘因果。一棵树的成长也有它的因缘因果。我们每个人,不论做学问还是办企业、走仕途,都可以选择。什么因缘因果对我来说更有价值,我就可以选择什么,所以价值观很重要。

周:佛教是两个方面都强调。今天你是这样一个人,有这么多迷惑,这是一个结果,不但是环境、经历、教育的结果,而且是无限生命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你可以主动解除这个迷惑,成为一个因,产生新的果。两方面都强调,哪方面更重要呢?分量一样的话,理论上是不是有点圆滑?

济:生命长期积累而成的。从原有的生命素质,到现在的文化教育,形成他的需求模式和认知模式。

周:就是说,人面对因缘不是被动的,我可以选择因缘。

周:这样问题又产生了,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发现生命本来具有的能动性,有的人能够发现?

周:这从理论上很难讲清楚。比如说同样的环境,为什么人们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行为,对于物质的依赖,为什么有的人多有的人少。如果仔细分析,也许可以发现原因是对环境的态度不同,但为什么对环境会有不同的态度呢?又应该是有原因的。

济:环境之所以能锁住你,左右你,主要是因为你内心有一份需求和执著。比如一些体制内的人,他也觉得不自由,被束缚,为什么不走出来?就是因为放不下体制提供的保障。佛教所说的解脱,是要解除内心对外境的这份需求和执著。如果没有这些需求和执著,我们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系统自由出入,不为所缚。

周:无数的因缘导致现在的结果。这样又会问,自由在什么地方?

周:悟性没有先天的成分吗?

济:从佛法角度来说,心本身具足的能动性是一样的,但被五欲六尘遮蔽的程度有深浅,所以会显现出不同的作用。就像阳光普照大地,平等无别,但每个人得到的光照各有不同。遮蔽越多,得到的光照就越少。如果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就会处于彻底的黑暗中,无法得到一丝光照。

济:就众生所具备的觉悟本性而言,是完全一致的。当然,很多人的生命确实在随波逐流,不由自主。用流行的话说,就是“被某某”,或“某某控”。每个人对环境的粘著和依赖不同,被控的程度也随之不同。生命,尤其是凡夫的生命,确实有很多不自由的成分。其中有环境因素,还有自身能力、福报、认识等各方面的局限。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但多少会有选择余地。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还可以通过修学增强能力,积累福报,纠正认识。随着各方面的提升,会有更多自由的空间。当然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基于凡夫的心理特点和生命现状,机械决定论认为人对命运没有主动性,也有一定道理。关键是他们没有发现生命本来具有的能动性。

周:对,人在价值观上可以自己做主,这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由,因此而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如果放弃这个自由,就只能被环境和外界的因素支配了。

周:佛教一方面反对一切皆必然的宿命论,另一方面反对摆脱因果关系的绝对自由意志,只承认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也可以说是一种中道。

周:是很多因素、因缘的综合。

周:需求模式和认知模式从哪里来?

周:也就是说,对于正在发生的因缘,人可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它拉开距离,进行选择,而不是被它拖着走,人有这个自由。

济:每个因缘都可以视为一个因果系统。有的人创业,企业就形成一个因果系统;有的人成家,家庭会形成一个因果系统。其实人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进去还是不进去。如果不进去,这个系统对我就是无效的。或者我虽然进去,但心不会黏上去,也是可以超越的。

周:所以人的心态非常重要,是心态决定命运,而不是环境。

周:人们最后发现,最能说服人的理论是不走极端。绝对的机械决定论让人很不舒服,绝对的自由意志论也很不可信。把自由和必然统一起来,许多哲学流派都想这样做,但我觉得佛教是比较说得通的。

济: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我们的心。佛法认为,世界由心和物构成。物是被动的,而心具有能动性。当然,每个心的能动性不同,为物所役的程度也不同。有些人对物质的依赖很深,沉迷其中,能动性会随之减少,甚至完全被动,所谓“危身弃生以殉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做了物质的奴隶。反之,有些人对物质的依赖较少,心的能动性会更强,自由度也会更高。

济:无限夸大人的自由意志肯定是有问题的。虽然人有自由意志,但它受到很多限制,包括阅历、视野、知识结构、生存环境等,只能是相对的。

济:环境就像一种程序,如果你不够独立,进入程序后就被卡住了,不由自主。反之,如果能保持超然独立的心态,不论进入哪一个程序,都能随缘自在。

济:是不是发现,取决于你是否具备发现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通过修行来开发,就像矿藏,它本来就在那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的。所以,我们需要培养能力。

济:但人们因为无明,往往自动放弃了选择权,放弃了心的能动性,而是被各种因缘推动着,不知不觉地进入其中,为其所转。有智慧的人才会看清:我要不要进去,进去之后怎样超越它。换言之,有智慧才有主动权。

周:按我的设想,可能有两个因素决定能动性。一个是它本身能量的大小,不同的人,天赋的能量不一样,按佛教的说法,可以用前世的积累来解释。另一个是环境限制和自身努力的情况不同。

济:虽然有它的前因,但人有一定的自由意志,你可以选择。一方面,过去的生命积累决定你现在是什么状态,有什么认识。在此基础上,你当下又可以对未来生命做进一步的选择。这个比较合理,不是圆滑。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