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知道点中国哲学 作者:田小飞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格物致知

上一章 下一章

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儒者,为了给自然科学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把自然科学称为格物学或格致学,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儒学中的一个分支。西方自然科学大量传入中国的初期,仍然被称为“格致学”,即“格物致知之学”。

“格物致知”到了宋代,被朱熹提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缺了对格物致知进行解释的一章,他补上了这一章。朱熹增补的内容是:要获得知识,必须考察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任何事物都有理,任何人都有一定的知识。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认识的顶点。经过长期努力,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这就是认识的顶点。

朱熹所说的事物,包括自然界的事物,但主要是社会事物,包括读书和待人接物。比如考察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诚于君主等等。陆九渊和王守仁认为,心既然是理的凝聚,心也就是理,因此,要认识理,不必去考察外界事物。王守仁甚至认为,我心中固有良知,把这良知推广到事物,就是格物。

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个也是《大学》一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儒者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但儒学认为,要能治理好国家,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把自己的家治理好。而要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把家治理好,首先又要使态度端正而诚恳。什么叫态度端正?诚恳地要做什么?方向无疑是最重要的。为了辨别是非,首先要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