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18岁的时候,贾谊在河南郡中就颇有名气,因为他能背诵诗书,又能写文章,被视为天才。河南郡守吴公发现了他,爱其才,“召置门下”,十分器重。吴公非等闲之辈,多有政绩,善于安抚百姓,“治平为天下第一”,汉文帝即位以后便把他从河南调到朝廷,升任延尉(司法长官)。接着,吴公向汉文帝推荐了青年才子贾谊,文帝召贾谊为博士。这可不寻常,“贾生矫矫,弱冠登朝”。同朝的博士比较多,而贾谊最为年少(时年22岁)。可是,“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别人表达不出来的意思他能表达,别人讲不出来的话他可以讲出来。面对这位早熟的思想家,“诸生于是以为能”。不到一年时间,汉文帝提升他为太中大夫(高级的顾问官)。
贾谊任新职后,积极向文帝上书,建议发展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定制度,兴礼乐,使国家长治久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打算要他“任公卿之位”。可是,周勃、灌婴这一帮老臣看不起年轻的贾谊,在文帝耳边进谗言,说他“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听信谗言,疏远了贾谊,把贾谊调出朝廷,去做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受了委屈,怏怏离开朝廷。在赴任途经湘水的时候,他想起了正道直行而遭到谗言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屈原,并引为同调,写了情词忧伤的《吊屈原赋》。到长沙后,他不以个人遭遇为怀,仍以天下为忧,继续上书文帝,要求多方面的经济改革。
贾谊出生于西汉初年,即汉高祖刘邦七年(公元前200年),死于汉文帝刘恒前元12年(公元前168年)。他是河南洛阳人,曾经两次做过太傅。他从小好学不倦,并得到名师张苍的指点。张苍是荀况的学生,又是秦朝的博士,最精通《左氏春秋》。贾谊以张苍为师自然获益匪浅,他年纪轻轻,就能熟悉历史、评论历史,写出了《过秦论》,留传千古。
四年过去了,汉文帝思念远在长沙年仅28岁的贾谊,于是把这位被逐出朝廷的“逐臣”又请了回来,并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召见了贾谊。文帝对有关鬼神的许多事情弄不明白,一一向贾谊请教,贾谊都能回答。谈话到半夜,十分投机,文帝高兴得把座位移向贾谊。文帝叹服贾谊的学识,自愧不如,事后对人说道:“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可惜,文帝对贾谊知而不用,这次贾谊回朝廷并未封官,只是改迁为梁怀王刘揖(文帝宠爱的小儿子)的太傅。贾谊满腹经纶,才为世出而不为世用,这是他一生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