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作者:戴建业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4、聚敛与疏财

上一章 下一章

在对待钱财的问题上,郗愔父子也大异其趣:其父郗愔大肆聚敛财货,家中存钱千万还不满足,而其子嘉宾对钱财的态度与父亲完全相反,他看不惯父亲守财奴似的聚敛财货。身为人子他必须每天清晨要到父亲那儿请安,依照郗家家法,子弟请安是不能入座的,有次请安郗超站着谈了很长时间,最后总算是谈到了钱财的事情上来。郗愔以为儿子是在打自己钱财的主意:“你不就是想要我的钱财吗?”他想满足一下儿子的欲望,于是便开库一天,让郗超任意地使用。郗愔起初以为儿子再怎么用,一天最多损失也不过几百万的样子,没想到郗超竟然把钱都送与亲戚、朋友和与自己有交情的人,一天时间就把父亲的所有积蓄散了个精光。郗愔听说后惊诧不已。

这里先得介绍一下文中两位主人公——“郗公”与“嘉宾”。“郗公”即郗愔,出生于晋代的名门望族,是晋太宰郗鉴的长子,书圣王羲之的内弟,官至平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嘉宾”是郗愔之子郗超的字。郗愔既非将帅之才,也无识人之智,忠厚到愚憨的程度,往好处说是“渊靖纯素”,往坏处说是“暗于机宜”;其子郗超则以过人才智享一代盛誉,其气度与才华在士林中鹤立鸡群,当时人们就将他与谢安、王坦之并称:“大才盘盘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日新郗嘉宾。”郗超有雄才更有雄心,他是一代枭雄桓温最为倚重的谋士,可惜北伐时所献嘉谋“上则悉众趋邺,次则顿兵河济”,没有被桓温采纳而招致大败,败后他所出歪主意“废帝以立威”,桓温却又立即付诸行动。

郗愔小气、贪婪而又愚暗,谁看了这篇小品都会对他十分反感。他像守财奴似的爱钱如命,连儿子与他谈钱也引起他高度警觉,和他谈钱就被当成是向他要钱。他对什么事情都异常迟钝,唯独对钱特别敏感。家中已“有钱数千万”,他仍然还要“大聚敛”,吝啬和贪婪总是“结伴而行”——吝啬鬼必然贪婪,贪婪鬼往往吝啬。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可他这位父亲并不“认识”自己的儿子,儿子的“旷世气度”和“卓荦奇才”,超出了他那木头脑瓜的理解能力之外。他以为儿子和他谈到钱财,不过是“正当欲得吾钱耳”!乌鸦眼中的一切都是黑的,他误认为儿子和自己一样贪财。父子之间毕竟血浓于水,为了满足儿子的“贪心”,他“乃开库一日,令任意用”。他想儿子再怎么挥霍,一天最多也只会“损数百万许”。岂知儿子视金钱如粪土,一天就将他所有钱财全部分送给亲朋好友。儿子的所作所为大出他的意料,所以他听说后“惊怪不能已已”,可见这位父亲对儿子的为人与志向全无所知。

郗公大聚敛,有钱数千万,嘉宾意甚不同。常朝旦问讯,郗家法,子弟不坐,因倚语移时,遂及财货事。郗公曰:“汝正当欲得吾钱耳!”乃开库一日,令任意用。郗公始正谓损数百万许,嘉宾遂一日乞与亲友、周旋略尽。郗公闻之,惊怪不能已已。

——《世说新语·俭啬》

朋友,你是敬重郗愔呢?还是欣赏郗超?

郗超散尽父亲毕生的积蓄,在金钱上可谓慷慨大方;生前为父亲谋划免祸之策,还预谋身死之后止父哀痛之方,对父亲可谓极尽孝敬;交游士林而能鹤立鸡群,识人论人眼光锐利,政坛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书法同样也能独立成家,作为名士可谓才智卓越。但他是桓温“废帝以立威”的策划者,是桓温篡晋最关键的谋士。郗超在“忠”上大节有亏,所以前面这些优点反而成了缺点。房玄龄在《晋书》本传中评他们父子说:“愔克负荷,超惭雅正。”这是说国有危难郗愔可承担重任,而郗超为人却有失“雅正”。冯梦龙的观点更有代表性:“人臣之义,则宁为愔之愚,勿为超之智。”清人秦笃辉在《平书》说得更加刻薄:“郗愔性吝而忠,郗超好施而奸,故君子不以一节论人。愔以多藏为利者也,超以卖国为利者也,多藏之利小,卖国之利大,如超者所谓小人喻于利。”郗愔的悭吝不过“以多藏为利”,而郗超的慷慨则是“以卖国为利”,比起卖国来说再如何聚敛也是“小利”,所以郗超才真正是“喻于利”的小人。

这篇小品处处以其父的聚敛吝啬,反衬其子的豪爽大度:对于父亲的“大聚敛”,其子“嘉宾意甚不同”;父亲责怪儿子“汝正当欲得吾钱耳”,其子却将钱财“乞与亲友、周旋略尽”,对父亲的“数千万”钱财毫无兴趣。行文至此,读者肯定会十分纳闷:这么小气颟顸的父亲,怎么会生出像郗超这么卓荦大度的儿子呢?至于读者的情感好恶就更不用说了,估计无人不讨厌其父而钦敬其子。

可是,《晋书》中的《郗愔传》和《郗超传》,史家对他们父子二人的“盖棺定论”,对郗愔是一片赞誉,对郗超却含讥带讽。郗愔于晋室尽忠,于父母至孝,父亲郗鉴逝世后他悲伤得几乎自毁,郗超英年早逝他悲痛欲绝,当得知儿子助桓温篡晋后立即转悲为恨。与忠孝这一人生大是大非相比,悭吝小气只算是枝节性的小毛病。从传统道德观念来看,郗愔在原则是非上可敬,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可恶。

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但郗愔与郗超父子的气质个性表明,“常言”不一定就是“常理”。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