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崛起,其中尤以英国的国力最为强大。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英国迫切需要扩充海外市场,然而,由于中国始终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中英贸易之中,中国的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英国人便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19世纪30年代左右,在中英贸易之中,中国已经失去了原先的优势地位,大批白银流失到海外,换来了祸国殃民的鸦片烟。
1839年6月3日,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整个过程历时23天,总共销毁了两百多万斤鸦片。其后,英国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除了少量鸦片烟被当做样本送往京城,延时销毁之外,其余两百余万斤鸦片都被尽数销毁了。尽管虎门销烟治标不治本,并给了英国以可乘之机,对清政府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此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反侵略斗争,但虎门销烟还是让很多中国百姓看清了鸦片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危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鸦片在中国民众中间的传播,并使得无数仁人志士愤而觉醒,投身于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中,林则徐等虎门销烟的大功臣也成了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虎门销烟作为世界历史上打击毒品的一次重大事件,其影响范围遍及全球。虎门销烟结束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26日,后来成为了国际禁毒日。
鸦片不仅让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还令无数百姓的身体饱受摧残。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黄爵滋、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开始向当时在位的道光皇帝上书,请求禁烟。
与林则徐一同来广东禁烟的邓廷桢见状便抓了这些鸦片商的头目兰士禄·颠地,以儆效尤。不仅如此,邓廷桢还封锁了广州对外贸易商行——十三行,林则徐命令在十三行中任职的中国人全都撤出来,只将那些外国商人囚禁在其中,最终迫使英国驻华商务总监查理·义律屈服。3月28日,查理·义律将两万余箱鸦片交给了林则徐。
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他的父亲只是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林则徐自幼就过着十分贫寒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在为官之后,非常能体察民间疾苦。林则徐天资聪颖,又得到了父亲的悉心教诲,十四岁时,林则徐就考中了秀才,二十岁那年又中了举人。1806年,二十出头的林则徐来到厦门担任海防同知书记,在这里,他亲眼见识到了鸦片对百姓的毒害,不难想象,他的禁烟思想在这段时期就开始萌芽了。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正式到达广东,开始禁烟。他勒令广东的鸦片商保证从今往后不再贩卖鸦片,如果有人在船上夹带鸦片,一经发现,马上正法。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鸦片商们纷纷向林则徐行贿,可是这对于清廉的林则徐根本就发挥不了半点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国的鸦片商开始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时间,林则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命令他们在一定期限之内必须将手上的鸦片全都交出来。然而,等到限定的日期到来时,他们却只交给了林则徐一千多箱鸦片。
道光十八年(1838年),朝臣黄爵滋上书请求对吸食鸦片者予以严惩,林则徐随即上书表示支持。林则徐首先在自己管辖的湖广两地实施了六项禁烟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短短两个月内,道光皇帝先后八次召他入宫觐见。1838年十一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赶赴广东开展禁烟活动。
将鸦片收缴上来以后,林则徐决定用“海水浸化法”来销毁鸦片。他命人在虎门的海边挖了水池,为了避免鸦片渗漏出去,还在水池底上铺了石头,周围钉了木板,随后再挖一条水沟,在水沟之中倒入盐水,流到水池里去。在将鸦片烟剖成四瓣用盐水浸泡半天之后,再将石灰扔进去,石灰在水中沸腾,将鸦片烟溶解。为使鸦片烟与水完全融合,还要命人拿着工具在水池中反复翻搅。等到退潮之际,就打开水池,让其中的液体流入海中,同时用水将水池底部彻底冲刷干净。
五年后,林则徐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他在京城做了七年的官,在此期间,为了发展农业,他潜心钻研水利,并撰写了《北直水利书》。林则徐三十六岁那年到浙江担任地方官,在当地大力兴修水利工程。道光皇帝即位之后,对他十分宠信,先后任命他为江苏按察使、陕西按察使、湖北布政使等。因为林则徐表现优秀,政绩突出,此后又不断被道光皇帝委以重用。
虎门销烟发生之际,正值清朝末年,当时国内的政治空前腐败,朝堂之中贪污腐败成风,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盛极一时的清王朝最终走向了没落的不归路。虽然明朝末年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当时在国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依然是自然经济。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不断激化,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政局日趋动荡。与此同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清政府在国内大力推行文化专制制度。清朝年间,“文字狱”空前盛行,大多数文人为了自保,要么就选择迎合统治者,要么就只能保持缄默。这段时期,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也十分衰弱,长期的安逸生活让清军早就丧失了大部分战斗力。另外,当时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落后,军事装备也完全不能与西方国家同日而语,这使得清军在西方列强的洋槍火炮面前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