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细说民国大文人:那些思想大师们 作者:民国文林 民国)

章节目录树

热血

上一章 下一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激发起了马一浮的一片爱国热情。他打破“平生杜门”,“未尝聚讲”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的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设“国学讲座”。

从此波旬齐俯首,象王行处绝狐踪。

马一浮(1883~1967年),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现代著名国学大师、理学大师。

关于开设这个讲座的意义,马一浮这样说:“其意义在使诸生于吾国固有之学术得一明了认识,然后可以发扬天赋之知能,不受环境之陷溺,对自己完成人格,对国家社会乃可以担当大事。”

1938年4月,马一浮一行辗转来到浙大临时校址所在的江西泰和。随即,马一浮开始了两个学期的“国学讲座”。浙大方面对马一浮的讲座十分重视,竺可桢、梅光迪、苏步青等名教授都来听讲。颇出人意料的是,马一浮并没有一开始就一连串“子曰诗云”,他是以这一番话开场的:

立见虚空碎,能消倏忽谋。

神工同铸鼎,小智失藏舟。

掷杖为龙去,乘槎贯月还。

销兵猛志压群雄,奇器阴谋势已穷。

马一浮在留美时就反对过清王朝的“暴主政体”,虽在组织上未参加革命党,但思想上十分赞成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他留日期间,与好友马君武、谢无量一起翻译作品,并向革命派机关报《民报》投稿。1907年,秋瑾、徐锡麟等烈士遇害,马一浮表示极大的悲愤,写了一首题为《悲秋四十韵》的长篇史诗,述秋瑾参加辛亥革命的过程。马一浮在辛亥革命前夕,写下了不少反清斗争的诗文。

热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为袁世凯所篡夺,继而军阀混战,民生遭殃,整个中国处在四分五裂之中。马一浮虽有救国的抱负,但又感到“救国有志,回天无力”,于是发愤杜门,精研国学,以期从学术上找到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弧矢威天下,风雷动百蛮。

1939年夏,马一浮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可以说,整个抗战时期,也是马一浮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的主要学术思想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发表的。

两阶干羽在,万众正胪欢。

“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彩,依此立志,方能堂堂正正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且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己任’的榜样,亦即是今日讲学的宗旨,慎勿以为空言而忽视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全国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而饱经时代风雨的81岁的马一浮,听到广播后,兴奋得彻夜不寐,一口气写下了三首总题为《喜闻核试验成功》的庆贺诗。诗云:

一勺沧溟竭,须弥芥子收。

令如流水速,国似泰山安。

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震动了在场所有的人。马一浮接着逐一解说张载的“四句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马一浮推陈出新,层层深入,又返本归源,时而雷霆万钧,当头棒喝,时而春风化雨,循循善诱,在座者无不叹服。马一浮以他的德操和学养征服了浙大的师生们。

1938年,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校长竺可桢以“求是”为校训,特请马一浮作校歌。他根据大学的使命特点和校训,创作了“大不自多”校歌。

1912年,民国成立,浙江人民追慕徐锡麟壮烈,将他遗骸从安徽归葬杭州孤山时,马一浮撰写《烈士徐君墓表》赞扬徐锡麟“布衣穷巷之士,哀愤郁积,抱咫尺之义,犯险难蹈白刃不顾,必死以求自达,而非有利天下之心,志苦而计成,迹诡而意纯,虽匹夫之节,君子有取焉”的牺牲精神。

机轮随处转,早晚灭蚩尤。

1903年,清政府任命溥伦亲王为团长,正式率团参加1904年的第十二届世博会,并花巨资修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马一浮兼任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秘书,曾赴英伦三岛及德意志国游历。他在1903年7月8日的日记中写道:“美人定华商赴会例,既到会所,则不得出会场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乐部概不许入。出会场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国,当处以流罪,其它尚来知如何。盖彼固以绝对之野蛮国待我,皆我之败种,我之腐臭政府自取之。以失国际上之位置,比于亡国。彼曹犹昧昧不觉,得西人之一顾一笑,且以为莫大之荣幸也,岂不哀哉!”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