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国学小百科书系·唐诗小百科 作者:李诚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音韵的时代划分

上一章 下一章

先秦至魏晋,是古音韵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专门的音韵方面的研究和韵书出现,但是根据清代人的研究,对这一时期的音韵有了比较多的了解。比如《诗经·周南·关雎》的第三章“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如果用今天的发音去读,是不押韵的。于是清代的音韵学家告诉我们:“服”字在这里应该读如“别”,这样,就与“侧”字押韵了。再比如屈原《离骚》开始四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用今音来读,也不押韵,于是清代的音韵学家告诉我们:“降”字在这里要读如“洪”,这样,就与上句的“庸”字押韵了。

但是,在民间的戏曲创作中,实际上使用的是十三个韵部,即著名的“十三辙”。

首先得说一说唐人所使用的韵。

“五四”以后,是第四阶段。白话新体诗的诞生,也是对传统诗韵的颠覆,新诗的用韵十分灵活,大抵相近的音就可通押,甚至有人主张不用韵,但习惯还是要用韵。新诗究竟用什么韵,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主要使用两种用韵方法。一、十三辙。二、《诗韵新编》所规定的十八部。说是十八部,但实际上是平声十八韵,仄声十八韵,入声八韵,一共四十四个韵部。

南北朝时期至宋末,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对音韵的研究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原来只发一个音的字,都可以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少数零声母的字例外)。分别出了四声,编辑了很多韵书。既方便了写诗填词的文人,也让大家有一定的规矩可以遵循。这一个时期的文化中心早已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所以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江浙闽南两湖两广一带所使用的属于南方语系的语言。这些地方的语言,直到今天,仍然和以北京话为主的北方语系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入声字,由于现在基本上已经消亡,所以使许多初学者十分头痛。

这一时期的诗词,仍然使用唐、宋以来以《平水韵》为代表的诗韵。

汉语的韵,大致经历过四个阶段:

元至近代,是第三阶段。元代是北方人入主中原,自然也把北方语言变成了官方语言。这种语言和今天的北京话已经非常相似。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成为元杂剧和散曲的用韵标准。这种语言的最大特点是:第一,入声字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分别派入其他四声。第二,入声字消失后,本来只剩下平、上、去三声。但《中原音韵》把原来的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样,仍然是四声。第三,把原来最常用的《平水韵》的一百零七个韵部合并为十九部。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