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一再强调,只有充满信心地说话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演讲的结论部分你也要注意到这点。
很多人在演讲结束部分都会这么说:“对于这件事,我只能说这么多了。”又比如他们会这么说:“谢谢诸位。”
如果说开场白是飞机的起飞的话,那么结论就是飞机的降落。我这么说并非耸人听闻。演讲者常常在结尾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使自己的演讲像飞机一样在“降落”时“失事”,我希望你能够做到“平稳降落”。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避免下面几种错误的结尾方式:
你知道急刹车的感觉吗?是不是感觉舒服呢?演讲也如同开车一样,平稳地驾驶才能让人感觉舒服,但是有些演讲者结束得过于迅速——当听众还沉浸在他的演讲之中,并且准备听他继续说下去的时候,他就匆匆地结束了演讲。
如果你对听众说:“你们可以看我说得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无异于自杀。许多演讲者为了引发听众的另一番思考,会在结论中提出一些问题。我并不反对提问题,关键是看提哪些方面的问题。但是像这种自杀式的提问方法还是不要尝试。
“这就结束了吗?”听众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就像汽车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抛了锚一样令人不愉快。这种结论没有任何的过渡,在听众刚开始感到愉快的时候,就突然“踩了急刹车”,听众甚至不明白这个结论是怎么来的。
一些演讲者的总结比他对主要观点的论述还要多,我很惊讶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要知道,所谓的结论只是对前面所说的话的概括,而不是展开另一番论述。
詹森先生并不是一个专业演说家,他只是依照自己的经验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演讲。他已经认识到了结尾对一个演讲来说非常重要,并且认识到需要合情合理地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结论可以说是演讲最重要的一部分。当演讲者结束演讲后,他所说的最后几句话可能还停留在听众的脑海中,这些话将会被听众长久地记住。
也正因为这种交易,才让听众有参与的感觉,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
这种感觉就好像跌入了一个没有底的洞,原本愉快的心情突然被毫无征兆地的关闭起来,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说话切忌说雷同的话,千万不要在你的结论照抄前面的话,这种结论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听众更加厌烦。因此,当听众不耐烦地说“又来了”的时候,你千万要小心。
我曾经对工业家乔治·福·詹森做过一次访问。当我到达他的办公室的时候,他对我说:“你来的正是时候,我马上要进行一次演讲。你看,我现在已经准备好它的结尾了。”
我听过很多场演讲,对于这种结论比主要观点还长的演讲,我只看到听众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他们的座位。没人会强打起精神来听你的第二次演讲,而且是关于同一主题的。
“噢,”他说,“我现在才开始准备它的结尾,我头脑里还没有完全清晰的思路,刚刚有了笼统的概念和结尾的方式。”
“对一个演讲者来说,”我说,“能够预先在头脑中有清晰的思路,这的确是很好的。”
演讲就如同一场平等的交易,开场的时候你告诉听众你想要得到什么,结束的时候你很自然地希望听众能够满足你的要求。这是成功的演讲家常常会做的事情,这很自然,听众通常也不会拒绝。
既然他们已经发表完自己的演讲,为什么还不坐下来呢?这种结论就好像他们释放的烟雾弹,他们想借此来遮掩自己不会做结论的事实。
有些演讲者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结束自己的演讲。他们带领听众就如同进行一次没有规划过的旅行一样,他引领听众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景观,并对景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停止下来。只有天黑了,他才意识到自己该结束了。这类人的演讲没有任何结论性的语言,但是他确实已经发表完自己的演讲了。
当然,也许你的结论并不简单,但是相对于你的开头来说却显得十分寒碜。也就是说,你的结论一定要与你的开头部分相互照应,做到整体协调,前后一致,不要给听众留下头重脚轻的感觉。
对自己表达的主要观点不确定的话最好不要讲,比如,“我前面说的不一定全都正确”。你知道你的这句话会让听众多么愤怒吗?这就好像听众费了很大的劲儿听完你的演讲,结果演讲却只是胡说八道一样。
如果你的开场白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感觉,结论部分却草草收尾,这似乎表明你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怀疑,或者说你已经不耐烦演讲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