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日常的积累,你可以在某种物体触动了你“冷”的神经时,便把这两种相关联的事物并排在一起。你的体察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的表达也将是新颖独特的。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大胆地去表达、去创造。
我曾经请教过凯瑟琳·诺里斯,独特的风格怎样才能养成。她回答说:“要多读经典的散文、诗歌和小说;其次,在写作的时候,要坚决摒弃辞藻的堆砌和陈腐的表达。”
润饰语言的另外一个基本要素是要力求风格清新、表达新颖。一定要有勇气把你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就会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效果,我们不能满足于千篇一律,否则世界将不再多姿多彩。举个例子来说,一阵暴风雨过后,有人形容那种雨过天晴的清新时,独创出“像黄瓜般沁凉”。这句表达很独特,因为“前无古人”。
一位编辑也曾告诉我,当他在提交付印的作品中发现两到三处陈腐的表达时,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退寄原作者。因为他认为,语言表达不新颖的人注定不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多年以后,你如果用这句话来形容巴比伦最后的国王伯沙撒王在一场盛宴后所做的演讲给人们留下的那种印象,也还算保存了那份清新与活力,没有落俗套。但是,如果那些靠抄袭前人的名言来修饰自己言辞的人标榜自己的创新,就有些情理不容了。
不同的情境,要用不同的修辞。即便是描写同样一种感受,也要变换角度,力求更贴切、更自然。比如描写“冷”这种感觉,你可以拿秋雨、蚯蚓、盐、海龟、基地、飘扬的雪花、格陵兰岛的冰山、黎明、水里的青蛙等等来做类比。这些事物,能从不同的层次让你体会到“冷”的千变万化,也可谓细微处见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