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总要求他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李开复保留严谨的作风至今,他永远是西装革履,天再热也如此。一次,清华大学的讲座结束后,他汗流浃背,西装都滴水了。Google中国是个年轻化的地方,大家穿得都很随意,我也目睹Google中国很多员工穿着拖鞋、短裤上班,但就李开复一个人西装、衬衣、领带一样不少。一次活动,大家让李开复把正装换成便装,别让新员工觉得拘束。他听从了意见,回去换便装。但大家发现他的便装概念就是把领带解了。
后来,李天民受人资助去了日本,考上了早稻田大学,客居异乡五年。当时物资匮乏,思乡之情久久缠绕心头,一名中国留学生太太常唱阳关三叠以解乡愁。李天民在台北与儿女忆起,每每动容。
据李开复五姐李开敏回忆,那是很老的房子,他们七兄妹与父母住在四间房里。院子里有莲雾树、槟榔树。门口有鱼塘,邻居在里面养鱼。附近只有几户人家。为了生计,李天民夫妻一直很忙,不忙的时候家里很热闹、很开心。如果忙起来,李开敏就只能和狗一起玩,很寂寞。
留学归国后,李天民在南京担任当时的《中国日报》总编辑,后去国民党“中央党校”成都分校任教,抗战前参加民族复兴运动,又至西安行政训练所办理训导教务,在成都青年团工作,任青年团干事长。1947年行宪后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他获得高票当选。
李开复记得父亲满架子的书,他记得里面最显著的一本是《苏俄在中国》。他知道父亲最尊敬的人是胡适、钱穆、张大千。钱穆在世时,父亲春节必亲自拜望请益,年年如此。钱穆手书一副对联“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是李天民的立身存世之道。去世前,他将这副对联赠送给了最小的儿子李开复。这副对联也随李开复辗转于美国、中国。
李天民很关注李家后代的教育。他曾给李开钊的孩子寄书,都是非常传统的、讲忠孝的书。李开钊觉得,李天民的一部分在他的儿子李开复身上延续了下来。无论在四川大学还是四川农业大学的演讲,李开复关注的都是中国的未来。“中国传统的教育,在开复身上没有丢。”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去了Google。也遭遇人生最大的一次危机。微软以违反竞争协议为由将李开复推上被告席,也将他推到了全世界媒体焦点的位置。当时李开敏和三姐、四姐到美国看他,整个夏天一直陪着他,帮他搬家。每天面对诉讼,天天都有人来搬电脑,拿资料,所有私密的东西都会被拿走。李开敏感觉:“天哪,这跟‘文革’差不多,以前是抄家,现在是抄电脑和私人资料。”
“开复像爸爸的地方,还有一个就是胸襟开阔,为人宽厚。”李开敏说,“爸爸这一生,我从没听过他口出恶言,从不参与朋友间的指责,开复这一点很像他。”崔瑾一次与李开复出差,她和另一名同事睡过头了。醒来后,发现李开复已经悄悄上飞机了。“他不会开口要求我们该干什么。”崔瑾说。李天民也从不向儿女开口提要求,当年就是以81岁高龄独自从台湾去四川探亲。
作为幺儿,李开复很受宠爱。李开敏说:“我感觉自己成了灰姑娘,爸妈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他身上,我觉得自己失宠了。”话是这么说,但是,李开复遭遇微软起诉的时候,李开敏和三姐一起在美国陪他。
李开复堂哥李开钊忆起,1929年,李天民曾教李开钊父亲李天福唱《国际歌》。那时候,李天民20岁,李天福15岁。这是哥哥教给弟弟的第一首歌。“实际上从那个时候起,他们关注的就都是中国的前途。”李开钊说。
李开复的父亲李天民,随国民党迁台,与妻儿离散。1950年,李天民妻子带着儿女变卖家产,将金子焊在手电筒里藏着,一路辗转,不顾关山险阻,离川赴台,与李天民团聚。从四川到台北,这段路,走了半年之久。
Google中国前公关负责人崔瑾记得牌照事件那次,“大家都几乎绝望了,但李开复每次都是轻松笑脸,从未发过脾气,从未看到过愁眉苦脸。”
“我父亲很少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他很放权。他都是希望孩子们通过观察父亲如何做人处事,从中学习如何做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李开复说。
李天民是传统的中国父亲,甚少言语,与孩子并不亲密,不会直接表达“我爱你”,父爱隐埋心底,以身体力行对孩子产生毕生的影响。李天民与最小的儿子李开复差了半个世纪的年龄。他们很少聊天,每天独处的时光是李开复早晨上学,李天民送他上校车。父子俩一起散步。一前一后地走,儿子有时小跑着跟上父亲的步子。
李天民,四川华阳人,1909年生。他是黄埔六期学生,与罗瑞卿大将是同学。当时罗瑞卿个子最高,有个绰号叫“罗长子”,排队排第一个。李天民个子矮,还没枪杆高,排最后一个。叶挺担任过他们的教官。1927年马日事变爆发,当晚发生枪战,叶挺还对李天民说:“小鬼,趴下。”第二天,李天民他们坐船到九江,很多年龄大的同学参加了南昌起义。
1949年,李天民随战事节节败退的国民党迁台。在台北,他看不惯当政者的腐败等种种行径,政治兴趣淡了,将精力转移到国际事务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尤其是中共党史。1984年起,李天民接受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东亚所的邀请,在硕士班开设“中共党史”,在博士班开设“中共党史专题研究”、“中共人物专题研究”等课程,直至去世那年3月因病入院才辞去教职。
少年时期从福建逃到台湾的台达电董事长郑崇华跟人说,如果他没去台湾,可能现在还是个乡下老头。李开复则不这么认为:“如果我家没去台湾,我认为凭着我们家的教育和影响,我依然能成功。”
李天民夫妇一生共养育七名子女,李开复是老来子,在台北出生。李天民秉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美德,一生清贫。他在台北郊区很偏远的名叫永和的地方购买了房子,将一家人安置下来。
迁台,给台湾带去的不只是五湖四海的中国美味,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在高等学府里薪火相传,还在普通人家的家庭教育中得以传承。
Google中国前首席战略官郭去疾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实习过,后来被李开复推荐到微软工作。郭去疾回忆,李开复打官司时,他已准备去亚马逊公司,李开复打电话邀请他回国创办Google中国。郭去疾告诉李开复:“我一定去Google跟你共同渡过这个难关。”在打官司期间,李开复的沉着冷静给郭去疾留下很深的印象。在Google中国的这几年,Google屡次遇到公关危机,他也从来没有看到李开复表现出有压力的样子。
1961年,李开复出生于台北一个“外省人”家庭。“外省人”是区别于台湾本省人的称呼。1949年前后,数百万人随国民党迁徙至台湾。他们及其子女,被称做“外省人”。
那是李开复压力最大的时候,但是他不大开口,外人也看不出来。“每次见开复,他从不提工作压力如何大,看起来都很轻松,他和父亲一样,将压力埋在心里。”李开敏说。
国民党迁台之后,小小的台北市能尝到中国的五大菜系。来自各省的大厨汇聚在台北,很多大厨是从将军、高官家里的厨师做出来的。李开复记忆里的台北,充满了美味。“太好吃了,我从小就贪吃。”他的母亲王雅清以前在四川时,跟着婆婆学,也做得一手美味川菜。
虽然少小离家去美国求学,但李开复的中国传统教育没有断过。母亲要求他每周都写家书,她对儿子的每封家书都会认真校对,修改每个错别字,再把原信寄回给李开复。在美国读大学,他学中国古文,其中一文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文里一句我们耳熟能详:“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