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快乐主义都有发展。后人也继承发展了他的许多思想。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伊壁鸠鲁的原子论的。
伊壁鸠鲁说,神居住在世界的缝隙之中,过着幸福的生活。神不会干涉人间的生活,不然就会扰乱自己的幸福生活。神既不因人的虔诚而赐福,也不因人的不敬而降祸。人们恐惧神灵只不过是无知的缘故。
在伊壁鸠鲁看来,并不是每一种欲望都是值得满足的,而是要对之进行正确的取舍。他把人的欲望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两大类,在自然的欲望中又分为必要的和非必要的两类。只有必要的自然的欲望才是值得满足的。甚至当某些快乐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痛苦时,我们要放弃它们;而如果我们忍受一时的某些痛苦能带来更大的快乐时,我们就认为这样的痛苦比快乐还好。前者就如酗酒,因为影响身体健康而应当放弃;后者就如体育锻炼,因为增进身体健康而应当忍受。因此,为了身体无痛苦,伊壁鸠鲁提出要养成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甚至说,只要有了面包和清水,他就敢和宙斯比较看谁更快乐。
总之,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死亡都与我们无关,我们也就不用恐惧死亡了。而且,人活着不能只考虑寿命的长短,关键是寿命的质量。短暂而快乐的一生比漫长但痛苦的一生更有价值。
伊壁鸠鲁认为,欲望的满足即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美味的快乐、性的快乐和音乐的快乐,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设想善了。因此有些人就说伊壁鸠鲁是荒淫无耻的享乐主义者。但伊壁鸠鲁明白指出,他所谓的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
公元前306年,36岁的伊壁鸠鲁再次来到雅典,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开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因而被称作“伊壁鸠鲁花园”。“花园”聚集着伊壁鸠鲁的朋友,吸引了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妓女。
其实,随着身体的死亡,灵魂也就消散,根本不存在不死的灵魂,也不存在什么死后受苦的事。死亡不过是原子的消散和感觉的丧失,死亡根本就与我们毫不相干。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没有来到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害怕了;而当我们死亡后,我们自身已经不存在了,就感觉不到死亡的痛苦了。
伊壁鸠鲁生前享有崇高威望,就像毕达哥拉斯一样,他被追随者当作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也被当作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局面。据说伊壁鸠鲁著述达300余卷,遗憾的是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其实,伊壁鸠鲁更重视灵魂无纷扰之快乐。他认为,造成人们心灵痛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恐惧神灵,一个是恐惧死亡。而他指出,这两类恐惧都是没必要的。
伊壁鸠鲁祖籍雅典,但于公元前341年出生于萨摩斯。他的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巫婆。伊壁鸠鲁从小就喜欢对深奥的问题寻根问底。可是许多老师都不能令小伊壁鸠鲁满意,于是他自学德谟克利特的著作。18岁时伊壁鸠鲁来到雅典服兵役,之后他在小亚细亚学习和教学。
每个人都知道,人天生就是喜好快乐的动物。可要就“快乐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快乐值得追求”等问题说出一番道道来,却需要一定的哲学智慧。伊壁鸠鲁(Epicurus)是古希腊晚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哲学探讨的哲学家。
公元前269年,伊壁鸠鲁因肾结石病了整整14天。临终前,伊壁鸠鲁躺在温水浴盆里,喝了一杯醇酒,然后对身边的学生们说:“再见了朋友们,请牢记我传授给你们的真理吧!”72岁的哲学家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