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自由的逃避还有心理的原因。那就是自由会使人觉得孤独无依,导致焦虑,因此人们希望从自由的重负下脱离出来,依赖于某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大量这种逃避自由的现象。比如并不想真正成人,不想承担起社会责任,而是依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或者总是希望参加一些团体组织,寻求依赖感。
此外他还是马克思的信徒,力图用心理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弗罗姆既不是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纯粹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而是力图将这两大思想体系调和起来。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弗罗姆这个人。弗洛姆(1900—1980年)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的迫害,逃亡美国,于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严格地说他不是哲学家而是心理学家,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学生。但他一开始就反对弗洛伊德对性欲的强调,而关心社会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他关注各种社会问题:宗教、婚姻、消费等,并用心理学的观点进行精彩的分析。所以他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萨特说过人注定是自由的。可是你注意到没有,人还有逃避自由的倾向呢。为什么会这样?弗罗姆对此进行了研究。
弗罗姆还是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所以和其他同事如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人的思想倾向很接近,那就是要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
但弗罗姆的工作不只限于对纳粹主义的心理分析,而是从整个社会背景寻找原因,所以他的思想具有广泛的意义。他认为20世纪的西方生活方式有一大特点,那就是拼命消费。糟糕的是消费和人的真实需要完全脱节,人在消费中已经被物化了。广告说什么好,我们就去买什么。别人用什么,流行什么,我们也跟着买什么。人们在商品世界里完全迷失了方向。
逃避自由的前提是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而弗洛姆认为自由必然会带来孤独、焦虑和恐惧。他甚至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是不同于他人的一个“我”时,孤独和焦虑就产生了。因此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负面心理。
因此现代人倾向放弃自由,屈服于国家、市场、流行的统治。人们丧失了自己的个性,而成为“无名大众”的一员。人们也不怎么关心社会的自由、公正,而是变得目光短浅,只顾自己的享乐。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一本书的名字,出版后很快就成为了经典著作。其实写这部著作的动因也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他一直为这样的问题困惑:为什么德国人会把权力让给希特勒,而心甘情愿受其统治?为什么人们会在纳粹的集体主义狂热中自我陶醉?难道具有自由主义传统的欧洲人没有认识到纳粹主义对自由的威胁吗?为什么他们不维护自己的自由,反而放弃自由呢?
与此相应,人也变得越来越“现实”。现代人主张及时行乐,精明地计算利害得失。但在重大的、与人生有着根本关系的问题上却显得极其无知,比如生与死、幸福和痛苦、情感和思想。
但弗洛姆认为逃避自由是最坏的选择。他相信人可以克服自由带来的孤独、焦虑的心理,而获得一种积极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人的个性之上的,而且它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这需要人认识自己的人性,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发展自己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