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记忆中以一两句“精句”概括和掩盖了长篇的谈话。例如马丁·路德·金当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著名演讲,其实真正由头到尾全部听过的人并不多。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都觉得自己“知道”那场演讲,知道当天他说的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都听过来自那次演讲的“精句”:“我有一个梦”。这句话如此有分量,流传得如此之广,乃至于大家都以为自己实际上听过整篇讲话。
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似乎看过很多电影,其实我看的只是很多的“精像”。它们四处流窜显影,在我们最不在意、最不自觉的情况下都能潜入我们的意识之中。“看电影”因此不再只是有很多意识地在一个固定时空状态之中看完一部电影这么简单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看到电影。
在我们这个被多媒体和跨媒体环境包围的时代里,“精像”的存在早就不限于电影院里那几分钟的宣传广告了,它还出现在地铁、商场和街道旁的店铺橱窗等各式公众场合之中,和“精句”一样无处不在。再加上互联网视频媒体的发达,现在谁都可以把自己心目中的“精像”放在网上,任其流通。
这撷取自某部完整电影的部分片段,可以与传媒学上的“sound bite”相提并论。所谓“sound bite”,可以是指某位明星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最令人绝倒的一段答问,也可以是某位政客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最让人震惊意外的言论,甚至还可以是一个普通人无意中给人录下的一句警句。“sound bite就是媒体上一连串整体谈话中最有趣或最重要的一小段。所以sound bite”通常被中译为“精句”,虽然它字面上的原意就只是一小段声音。
虽然我们今天仍然会说“看电影”这三个字,但我们接触电影的方式早早就不局限于去电影院坐上两小时、双眼盯着银幕这种传统习惯了。因为如今的电影无处不在。
同样地,电影也有类似的movie bite,那就是一部动辄两小时长的电影里令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一两分钟,甚至一个场面。所以,这种movie bite我们不妨把它译作“精像”。由于它“精”,所以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人一见难忘,而且还代表和说明了整部片子的特质,所以通常被剪进宣传片,好进一步引人消费全套作品。
反过来讲,你也极可能“看过”很多其实你没看过的电影,理由同样是你曾见过它们的片段。
不管你是在家里看影碟,还是坚持认为只有电影院才是看电影的理想场所,你都会发现其实早在电影开头的那一刻以前,你“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为什么?因为你一定在另一部电影开场之前见过眼前这一部片子的宣传片段,又或者在电视广告和越来越多的宣传渠道上遭遇过它。
我们记忆电影的方法也是这样,用一两个画面代替了一整部片子,以之为代表,以之为总结。这些“精像”是电影的精华与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