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这一组〔双调·拨不断〕一共十五首,都是叹世之作,有人就干脆把它们命名为“叹世”。这里选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首。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古代的读书人,仕途上要成功,除了有大本事,自己打下个江山做皇帝(似乎没有成功的例子)以外,就只有找一个明君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当然如果这个帝王还在没有发达的时候就去辅佐他,以后就是开国功臣。但这样又如何呢?
“布衣中,问英雄”,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情况了。这需要有眼光,有胆识,而且要有真才华,才能于布衣中识别出以后的真龙天子,才能辅佐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也为自己博取到功名富贵。西汉的萧何、张良,汉末的诸葛亮,宋初的赵普、苗训等大概算这一类的人。但这又如何呢?六代的宫殿不还是残破荒芜、长满了禾黍了吗?那些达官显贵的坟头上,不也已经长满了楸梧了吗?这一切不仍是一场梦吗?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波澄月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眠时小童休唤。
最后一曲,顺理成章,说到归隐,说到“立峰峦,脱簪冠”,说到“醉眠时小童休唤”。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研究马致远的人都据此推断马致远曾经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年,再从他的〔南吕·金字经〕“登楼意,恨无上天梯”来看,他始终未得到一官半职。这大概也是他南下去做了江浙行省务官的原因。求官不成,很自然就会想到“绿水青山任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更何况即使求得功名富贵又如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连六朝时煊赫一时的王、谢之家,不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寞了吗?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第二首说的是司马相如。算是一个以自己的才华打动了皇上,谋得了一官半职的人。“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的人就是司马相如,据说他在离开成都去京城长安的时候,路过成都北门的一座桥,就在桥柱上题下“不乘高车驷马,不复过此桥”的话。“题柱虽乘驷马车”,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派回成都去安抚西南夷,果然是乘高车驷马荣归故里了(顺便说一句,成都北门那座桥,就因此名叫“驷马桥”,至今仍在)。但他回长安以后,也并未被重用,汉武帝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臣养起来而已。他后来差一点找到一个机会再次风光,汉武帝的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小时候说如果能娶到她,就会“筑金屋蓄之”的阿娇(“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真成了汉武帝的皇后。但她年老色衰以后,汉武帝就冷落了她,让她独自住在长门宫。她就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打动汉武帝,结果赋是写了,汉武帝却无动于衷。皇后没有重新得宠,司马相如也难以改变境遇,所以曲的最后感叹“且看了长安回去”。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