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 作者:盐野七生 日本)

章节目录树

奸猾的25岁

上一章 下一章

当时,教皇洪诺留对由教廷主导派遣十字军仍存自信。上一回第四次远征的十字军虽然网罗了法兰西的封建诸侯,但被威尼斯共和国所利用,结果占领了同为基督教徒的希腊正教国家拜占庭帝国首都。罗马教皇不满意这个事实。这次,教皇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主导并组织的十字军派到东方,去打击伊斯兰势力。

“世俗君主”自腓特烈的祖父“红胡子”皇帝时代以来一直就是“皇帝派”,腓特烈没有施展什么特别的策略便成功地巩固了他们对自己的支持。然而,“神职君主”出于神职人员的立场理所当然的是“教皇派”。得不到他们的支持,腓特烈就无法在德意志社会中确立自己的权力。

第二种是历史上称为“神职君主”的那些人。他们原来是被任命为大主教来统治某个教区的,但后来他们在那里盘踞下来成为领主,实际上与世俗君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同样是说服,可腓特烈没有把时间用于说服诸侯进行十字军远征,而是用在了说服他们同意让自己年纪尚幼的儿子亨利做德意志国王。

腓特烈这个时期在给教皇的信中用了“说服”一词。但如果想逼近真实,用辞典意义为“拥入怀中使其驯服”的“怀柔”一词则更为合适。

只有25岁的腓特烈竟有如此点子,不能不让人佩服。1220年4月的法兰克福决议对腓特烈的计划来说是一个重大节点。

这为腓特烈赢得了短暂的时间,但由神职者主导的军事行动很难有什么像样的结果。我在《十字军的故事》一书第三册第三章《罗马教廷与第五次十字军》中对此做了详细的叙述。在“没有像样结果”被证明之后,教皇要求腓特烈进行十字军远征便转变成为“压力”。恰在此时,奥托在失意中自然死亡,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让腓特烈失去了一个转移教皇压力的理由。

但是,腓特烈发过誓,不会同时领有阿尔卑斯山的南北两侧。所以,一旦他违背了自己与前任教皇立下的誓言,现任教皇洪诺留三世是可以谴责他的。但这位88岁的教皇心里只想着要在有生之年实现十字军远征。

话虽如此,在这些大主教的上司罗马教皇的眼中看来,他们现在像领主一样弄来的领地归根结底还是“教区”,统治这里的人就是“神职人员”。所以,同“世俗君主”相比,很难说这些“神职君主”的地位在法律上是很稳固的。

不管怎么说,教廷领土所在的意大利中部受到南北夹攻是罗马教皇的噩梦。如果以德意志为根据地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同时又是西西里的国王,那么,这个噩梦就有变为现实之虞。所以,前教皇英诺森有事没事就让腓特烈发誓不造成这样的事态。

腓特烈写了回信,让我们归纳一下信的内容。

章节插图神圣罗马帝国

不过在这个阶段,这种要求对腓特烈还没有形成压力。尽管前皇帝奥托已经被赶回自己的老巢萨克森地区,但他才34岁,仍在苟延残喘。即使教皇也不能要求腓特烈放着这个对手不管而去东方。

老教皇沉默了。这回轮到腓特烈给洪诺留写信了。腓特烈在信中说,原先所说1219年6月的远征要延期到9月底,愿教皇同意,原因是需要说服诸侯。这样一来,教皇也只能同意。

第二,他用让儿子亨利成为接班人的形式使罗马教皇承认了由同一位君主统治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的事实。

儿子的登基典礼结束后,腓特烈仍然没有离开法兰克福。教皇派来特使见他。特使带来了教皇洪诺留三世给腓特烈的邀请函,邀请他参加加冕典礼。

第一,他让不满9岁的儿子进入了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等待室”,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坐上了“候补席”。

于是,腓特烈制定了法律来消除“神职君主”的不安。

不管对罗马教皇而言这是否是个噩梦,腓特烈一开始就没有放弃“西西里王国”的想法。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腓特烈的领土横跨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他的领土北侧,也就是德国、瑞士和法国的东南部,显然在地理上地域辽阔,经济强大。然而在800年前的13世纪,位于南侧的意大利半岛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格外富足。而且,从衡量富裕程度的指标之一人口密度来看,阿尔卑斯山脉的南侧也绝对高于北侧。另外,西西里还是腓特烈度过童年时期的地方。放下这段怀乡情感不说,中世纪的意大利南方也是“柠檬花开的南国”,不会不激起阿尔卑斯山北面君侯们的欲望。在柠檬的芬芳里长大的腓特烈,不会没有对南国的甜美回忆。

1220年4月,响应腓特烈的邀请,可以用“封建诸侯”这个词来概括的“世俗君主”和“神职君主”们统统来到了法兰克福。这群人按照腓特烈的要求,一致选举他的儿子亨利为德意志国王。这一幕从头至尾都没有通知身在罗马的教皇。

教皇洪诺留得到消息后立即写信质问。腓特烈回信答复道,一旦十字军出发远征就无法保证一定生还,既然如此,事先确定好把留下的领国交给谁去统治便是统治者的责任。对此,教皇只能再次沉默。

如此一来,他与前教皇英诺森的誓约,即不让阿尔卑斯山南北两侧归同一君主所领有的誓约,便成了一张废纸。

亨利已经是“西西里国王”(Rex Sicilie)了。这样一来,他等于又兼任了“施瓦本公爵”(Dux Svevie)。

施瓦本公爵领地东邻拜仁,历史上也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领地。在现代,这一带地处瑞士、法国和德国三国接壤之地,主要城市有苏黎世、斯特拉斯堡和康斯坦茨。也许是因为多瑙河和莱茵河的发源地集中于此的缘故,这里可谓是森林与湖泊之乡,既有以霍亨斯陶芬命名的城市,又有腓特烈在德意志的居城哈根瑙(法语念作阿格诺)。虽然还是个5岁的幼儿,只要他身上继承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血统,即使成了领主,谁也无法抱怨,因为这不过是行使世袭权而已。腓特烈在任何人都无法反对的情况下开始了他的政治谋略,问题只是以后如何推进。

1216年7月,教皇英诺森三世去世后,洪诺留三世当选为新教皇。腓特烈立即去信祝贺。洪诺留在复信中写道,如果腓特烈有率领十字军远征的计划,教皇将予以全面支持。

到了德意志后,腓特烈了解了不同于西西里王国的德意志的社会结构。他已懂得,从当时情况来看,德意志——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帝国领土全境,在这个以德意志人为主体的社会里,所谓“封建诸侯”实际上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以封建诸侯的名义继承并统治某位祖先凭实力获得的领土的那些人。历史上称这些人为“世俗君主”。

对腓特烈来说,这部法律产生于需求。但由于这部法律的制定,德意志迈出了走向联邦制的第一步。也许腓特烈认为,阿尔卑斯山北侧与意大利南方不一样,更适合使用地方分权制度这样和缓的统治方法。不知为什么,现代的德国也是联邦制国家。

纽伦堡“巡会”之后,在必须签上儿子名字的所有公文文件上,腓特烈都让人写上“西西里国王”和“施瓦本公爵”,但后来却渐渐不再写“西西里国王”了。如果罗马教廷没有疏于监视腓特烈的言行,他们应该会将此视为这个刚满22岁的年轻人正在逐步把意大利南方和西西里岛合二为一的“西西里王国”夺回到自己手中的征兆。

这一家人在纽伦堡实现了4年以来的第一次“家庭团聚”。腓特烈已经把这座城市定为召集所有德意志诸侯参加“巡会”的地点。“巡会”完全不是后代的议会,而是统治者召集手下诸侯,向他们传达自己想要决定的事情,征得他们赞同的会议。1216年冬纽伦堡“巡会”决定,把5岁的亨利封为施瓦本公爵。

当然,教皇也把压力加到了腓特烈身上,命他率领十字军远征东方。教皇的理由是,你不是在亚琛查理大帝墓前向十字架起过誓吗?在那个时代,“向十字架起誓”和“同十字军远征”是同义词。

当然,教皇洪诺留并非以接受来承认此事的。教皇满脑子充斥着要派腓特烈率领十字军远征的想法。沉默,就是不情愿地接受。而且,腓特烈已经让教皇意识到,要想派遣腓特烈率领十字军出征,就只能在罗马为他加冕。腓特烈虽然只有25岁,点子却是超一流的。

他在信中写道,要想远征,准备工作要做到来年1219年的3月才能结束,6月方可出发远征,但客观情况不允许这样做。他接着写道,自己还没有在罗马加冕皇帝,没有足够的力量率领自己的军队,缺少手下诸侯们的参加。一句话,腓特烈是在敷衍躲避,年长腓特烈60多岁的洪诺留不知不觉地上了圈套。

时间已接近1218年底。这时已经清楚知道第五次远征的十字军在埃及的达米埃塔登陆,开始了苦战。正在法兰克福逗留的腓特烈收到了罗马教皇写来的信。信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正式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率领十字军去埃及吧。

1216年的深秋,皇后康斯坦丝和5岁的儿子——西西里王亨利——一行来到德意志。他们华丽的派头立即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传遍了整个德意志。这不单是因为豪华,还因为他们是带着“右近之橘,左近之樱”来到德意志的。如果只是向民众做宣传,豪华就足够了,但腓特烈的工作对象是封建诸侯。而这个时期,腓特烈还没有足以让诸侯服从的军事力量。

然而,腓特烈要做的事情堆积如山。22岁的腓特烈没有简单地用语言搪塞躲避来自88岁教皇的压力,相反,他选择了利用这个压力的办法。下面我用编年史的写法罗列腓特烈的做法。腓特烈早在1216年就已开始实施他的策略了。

这项法律的拉丁语原题是“privilegium in favorem principum ecclesiasticorum”。原题很坦率,赤裸裸地告诉人们这是一部“神职君主优待”法。也就是说,腓特烈采取承认既得权力的办法保证了“神职君主”享有与“世俗君主”同等的权力。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