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隆隆的炮声在鸭绿江边响起,中国人民为了保家卫国,与美帝国主义展开了一场大战。当时,美军出兵朝鲜半岛,支持李承晚政权,攻打金日成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军队。南北朝鲜之间的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就派志愿军入朝,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抗击美军。
“讲来讲去,还是市场经济,在商言商。比如船用的柴油,禁运一开始,一些公司就停止供应柴油。我是做船运生意的,时常有些柴油剩余,于是就运到澳门。那是小生意,载一船柴油只赚几百元港币,做了一年才赚了1万多元,但已经很高兴了。到后来,内地需要大量物资,比如药品、胶管……差不多所有的物资,我们都经手。
雄鹰飞得很高,在于它始终有远大的志向、苍劲的羽翼、辽阔的视野。霍英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帮助母亲从事驳运生意,他在等候、寻找机会,谋取更大的成功。很快,机会来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朝鲜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找到了制裁中国的“借口”。1950年1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不许运往共产党中国”。
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爆发后,香港成为中国联系西方世界的唯一窗口。“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中国政府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暂时维持香港现状,保持香港稳定,就可以将香港变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保持联系的一个通道,粉碎孤立、封锁和包围中国的企图;同时,利用香港转口港的地位发展进出口贸易,保持中国的外汇平衡,亦是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特别需要。”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传递着“士农工商”的等级序列。生意人是最被看不起的,他们只是社会中的边缘人物。战争来临时,他们的命运也被裹胁到别的地方。因此,像霍英东这样能够利用战争赚得第一桶金,开启一个新的旅程,确实是一件靠运气的事。问题是,霍英东的命运足够好,并且他也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为日后的发达做好了准备。
当时,霍英东的朝鲜战争生意应该是由贩卖柴油开始的。而在具体做生意的过程中,他在维持利益的同时厚道经商,也是他的一个基本原则。他说过:“……再讲朝鲜战争,要赚共产党的钱,亦要讲求合理。我记得当时有些人卖西药,一些过期的西药,搞得不少人吃了死亡。”
有人说,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时赚了100多万,这在当时的确是一笔大数目。不过,霍英东却一再强调,那是他几年间赚来的,而且他当时每天只睡几个钟头,赚得都是辛苦钱,甚至是卖命钱。还有,他当时更多的是赚钱的胆略,而赚钱的技巧根本不成熟,所谓发国难财的奸商之说并不靠谱。
显然,对于这种发国难财的做法,他是不耻的。而且,多年后,他与大陆政治领导人走得很近,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资本家”,应该离不开他当初在物资供应上的义举。由此不难想象,他在朝鲜战争时赚的钱并不会很多,至少不会胡乱开口要价。
霍英东参与运送联合国禁运的物资到中国内地,应该说是不争的事实,但真实详尽的情况却始终不被世人所知。多年来,对自己这段海上贸易发迹的经历,虽然不能说霍英东守口如瓶,但说他讳莫如深应不为过。正因为如此,霍英东的发迹史平添了几分传奇和神秘的色彩。
1951年5月18日,在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操纵下,第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禁运的决议。之后,有43个国家接受了这一决议,并且积极地加以实施。1951年6月16日,英国就此采取措施,禁止13大类物品从英国或英属地(包括它占领的香港)输往中国。
朝鲜战争一爆发,香港的窗口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一些商人瞄准机会,趁机与内地做生意,偷运一些适时的物资到内地去。对此,精明的霍英东凭借灵敏的嗅觉,很早就闻到了商机,于是开始了从事贸易发财的冒险之旅。
“这段经历,在1997年前我都不想过分宣传。但有一条,当时我们并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用快艇运货,因为我们运的大多是一些粗重的物资,如厚铁皮、铁板、胶管,快艇根本装不了多少东西。而且我们也是取合理、公道的方法。你知道,与内地做生意、打交道,如果有些东西不公道,就会有人说你发‘国难财’、‘抢购物资’——罪名可以任由人讲。我有我的原则。当时,有些人卖西药,有些是假药,有些是过期药,或者是没有消毒膜的,这都是伤天害理的。”
无论你从事任何行业都逃脱不了社会的大趋势。如果想有所作为,必须把个人的志向、奋斗与社会大趋势结合起来,把握其中的契机,才能够有更大的成就。
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香港人看准了发财的机会,冒险从事海上贸易,偷偷向内地运送物资,大赚了一笔。精明的霍英东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迎来了一生中至为重要的转折点。
“朝鲜战争给予香港人一个机会,就是暗中供应中国内地急需的物资,有些人就因走私而起家,今天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之中。”霍英东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位,不同的是,他没有被贪欲冲昏头脑,而是在国难时表现出一位爱国人士应有的情怀和义举,比起那些看似诱人的利润,这或许才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霍英东和其他商人是怎样从中渔利的,那只有当事人最清楚,具体细节恐怕已经无人知晓了。不过,有人曾经专门就这件事询问过霍英东,当时他做过这样的描述。
结果,内地民众和援朝部队所需的一些物资就严重短缺了。于是,中国方面做出了适应的调整:贸易方向和工作重点转移到华南,要求华南财委组织有关部门,团结私商,利用香港作跳板,多做小宗买卖,解决国内及朝鲜战场的物资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