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曾津津有味地回忆说:“繁忙时,我时常要面对十几、二十个顾客,这就要面面俱到。经营杂货,一定要懂得揣摩顾客的心理,比如顾客来买一公斤片糖,你先称14两,然后再加一块,口里还说,大婶,不够么?再加一块!其实加了两块后才够16两。但顾客却很高兴,对我有一种信任感。还有,开店须有敏捷的头脑,一定要把顾客买货的钱迅速算出来,慢了就会影响生意。”
随着创业大师的天赋显露,“有如”的生意日渐兴隆。“有如”为霍英东积累了发展资金,增加了他对商业的直观经验,也成为霍英东日后构建商业帝国的一块奠基石。
持续成功的商人,恐怕没有时间享受胜利给他们带来的快感,他们永远瞄准着下一个目标,并对新的挑战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他们永远在做更刻苦的准备,研究如何突破自我,向前迈进。
为什么有的商人把生意做得那么大,做得那么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不自大,绝不被一点点的成绩冲昏了头。他们告诫自己,要永远面对下一次困难所带来的挑战,永远不能自我满足。
而年轻的霍英东毫不逊色,眼明手快,脑子灵光,天生就是经商的料。比如,他掌秤的功夫一流,拿着秤,每次总能把秤尾向上翘起,看得顾客个个满意;他的心算又快又准,算完还要歌咏般读出来,让顾客听了很受用。
有一位美国作家,曾经这样总结过那些企业巨人所共有的特性:“他们独具慧眼,能在别人没有察觉的情况下看到挑战的机会。有些企业家反应迅速,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发现机会;有些企业家则干脆自己去主动创造机会。无论是谁,他们都能不顾一切地坚持新的想法,然后不屈不挠地克服困难,用尽自己的储蓄,有时甘冒生命危险去追求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他们冒着风险,可是他们常常可以找到创造性的方法来化险为夷。”
商场上成为巨富的胜利者,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最后凭借着坚韧地执着、意志的刚强找到了出路。询问他们对过往的评价,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感谢自己遇到的困难、遭受到的挫折。在他们看来,困难可以帮助一个人成长进步。
那时候,“有如”做的是小本薄利的生意,经营的货品主要有咸鱼、咸菜、腐竹、粉丝……都是家庭每日所用的食品。虽然是大伙合资经营的,但实际上是别人出钱,具体管理工作由霍英东一个人来负责。
每天清晨6点钟,霍英东就第一个开店门做生意。门板每块约有百来斤,身子瘦弱的霍英东一块一块地将门板搬托出去。店门一开,附近的居民陆续前来买东西。有时会一下子涌进来太多顾客,霍英东就叫其他店员到路边招呼他们,想办法不让他们跑到别的杂货店去。
为了维持生活,霍英东中断了学业,很早就开始了工作。从铲煤工到机场苦力,最后到仓库磅米工,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前前后后干过六七种工作,每次都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被老板解雇或自动辞工。他觉得自己不适合于帮老板打工,自己当老板的念头成为了他最热切的向往。
据霍英东回忆:“在那段日子里,吃顿饭也不得安宁,因为要随时招呼客人。只要有客人进来,就算只是买一块南乳,也得去应酬。这还不算,伙计们个个饭量都很大,所以总是吃不饱。那时我盛饭要讲技巧,第一碗装少些,快快吃完,到第二碗就得装满,而且还要用饭勺压紧,这样就能装多些。吃完第二碗,就再也没饭添了。”
就这样,19岁的霍英东把这个小杂货店作为创业人生的一个起点,用心经营,正式踏入了商海,开始感悟经商的真谛。
1943年,霍英东获得了人生第一次成为老板的机遇。在母亲刘氏的鼓动和游说下,他召集了10多个亲戚朋友,凑了一些本钱开了一家杂货店。在湾仔坚拿道西鹅颈桥,一间名为“有如”的杂货店悄然开张了,正是这家“有如”,让霍英东迈出了艰苦创业的第一步,它让两年来一直在外面打工受苦受气的霍英东初尝了当“小老板”的滋味。
欲成大事者,必会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经历。但是,从小吃惯了苦头的霍英东并不惧怕这些,他把这些当做一种新的挑战,历练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经商的本领大有长进,随时都会体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判断力。
在经营上,霍英东的商人天赋初露锋芒。因为是杂货店,卖的都是小货品,所以顾客一般都会买很多种商品,这需要卖货的人八面玲珑才好应付场面。
前IBM总裁Gerstner先生说过这样的话:“长期的成功只是在我们时时心怀恐惧时才可能。不要骄傲地回首让我们取得以往成功的战略,而是要明察什么将导致我们未来的没落。这样我们才能集中精力于未来的挑战,让我们保持虚心学习的饥饿及足够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