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宁安在第一次看到HyperCard的时候感到眼前一亮,不过他发现它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于是他想出了一种创建新卡片和链接的简单方法:每张卡片都会有一个空白的文本框,用户可以在其中输入标题或者其他文字。如果你想为简·多伊或者哈里的视频项目制作链接,你只需要在文本框中输入对应的关键字。“这是一项很有乐趣的操作。”他说道。80
吉米·威尔士(1966— )
起初,威尔士和桑格对维基百科的设想只是把它作为Nupedia的一个附属,就像是一个支线产品或者预备队伍一样。桑格向Nupedia的专业编辑保证,维基百科网站上的维基条目将会被归入一个独立的栏目当中,它们不会出现在正式的Nupedia页面上面。“如果一条维基条目的质量足够高,它将可以进入Nupedia的正规编辑流程。”他在一篇帖子中写道。100 然而这样的安排还是不能让Nupedia的卫道士们感到满意,他们坚决要求维基百科必须保持完全独立,这样它才不会玷污专家们的智慧结晶。Nupedia咨询委员会在它的网站上明确宣布:“请注意:维基百科与Nupedia的编辑流程和规则是完全独立的;Nupedia的编辑人员与审稿专家不一定为维基百科项目负责,同时维基百科的贡献者也不一定为Nupedia项目负责。”101 Nupedia的卫道士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帮维基百科一个大忙。
任何人都可以在WardsWiki(这是它后来的名称)上编辑和提交内容,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使用密码。每个网页的历史版本都会得到保存,以防有人在这些页面上搞破坏。另外它还会有一个“最近更改”页面,这是为了方便坎宁安和其他人随时了解编辑的情况。但是这个过程将不会有任何的监督者或者把关人对改动进行预先的审核。坎宁安怀着一种中西部人特有的乐观情绪表示,这种方式可行的原因是“大部分人都是善良的”。这正是伯纳斯–李所设想的——一个可读写(而不是只读)的万维网。“维基是其中一种可以实现协作的东西,”伯纳斯–李说道,“博客是另外一种。”83
在搜索引擎兴起之前,两种最受欢迎的互联网服务分别是网站目录(Web directory)和网络环(Web ring)。前者是由人工编辑的优秀网站清单和分类,后者是由互相连接的网站之间组成的联盟,每个成员网站都会带有一个相同的环形导航栏。为了赶上这个潮流,威尔士在1996年和两位朋友成立了一家叫作BOMIS的公司,它全称是“Bitter Old Men in Suits”(西装革履的刻薄老男人)。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创业的想法。他们后来开展的创业项目包括:二手汽车网络环、订餐服务、芝加哥地区的商业网站目录、体育主题的网络环,这些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常见服务。在搬到圣迭戈之后,威尔士又推出了一个“面向男性的搜索引擎”,里面的内容都是一些色情图片。88
吉米·威尔士经常会重申维基百科的一个简单而鼓舞人心的使命:“想象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免费得到全人类知识的总和,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宏伟、大胆和值得钦佩的目标,但是这远远低估了维基百科所做的事情。它不仅仅是让人们免费地“得到”知识,它还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创造和传播知识的过程当中。威尔士逐渐认识到了这点。“维基百科不仅让人们获取其他人的知识,而且他们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他说,“如果你参与了某件事物的创造过程,那么你就会拥有它,它是属于你的。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成就感要远远大于把它直接交到你手上。”111
威尔士接下来尝试了一个新的创业想法,这个想法来自他小时候喜爱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一本在线百科全书。他将这个产品命名为“Nupedia”,它有两个特点:它的编写工作将由志愿者完成,而且它将会是一项免费服务。这是自由软件运动的发起人理查德·斯托曼在1999年首先提出的概念。90 威尔士希望这项服务最终可以通过出售广告来实现盈利。他聘请了一位哲学博士研究生拉里·桑格(Larry Sanger)加入Nupedia的开发工作,他们两人最初是在一个在线讨论组结识的。“他特别想要找一位哲学家来牵头这个项目。”桑格回忆道。91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坎宁安对一款叫作HyperCard的强大软件产品进行了修改,这款软件可以让用户在自己的电脑上制作超链接卡片和文档,它的开发者是比尔·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苹果公司最具魅力的创新者之一。苹果公司当时不知道应该如何利用这款软件,所以在阿特金森的坚持下,苹果在它销售的电脑上免费提供了这款软件。它使用起来非常简单,甚至连小孩都能轻松制作出含有超链接的图片和游戏HyperCard堆栈。
现在他需要想出一个名字。他所制作的是一个快捷的(quick)万维网工具,但是“QuickWeb”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无趣,就像是微软公司的某个委员会想出来的一样。幸好在他的记忆深处还有另外一个表示“快捷”意思的单词。他想起了自己在13年前去夏威夷度蜜月的时候,“机场的柜台人员指引我乘坐连接各个航站楼的‘wiki wiki bus’”。他问这是什么意思,对方告诉他“wiki”在夏威夷语里面是快速的意思,“wiki wiki”就是指非常快。于是他将自己的网页和运行网页的软件命名为“WikiWikiWeb”,简称wiki。82
通过这种机制,一些关于回退操作、争议仲裁、用户封禁以及将个别用户提升为管理员权限等事项的指引得以逐步建立。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在社区内逐渐发展而成的,而不是来自中央权威下达的命令。正如互联网本身一样,这里的权力也是分散的。“我无法想象有谁能够写出如此细致的指引,除非这是由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威尔士认识到,“我们经常能在维基百科获得考虑周全的解决方法,因为我们有这么多人在一点一滴地改进这些方法。”106
当时桑格已经离职有一年了,威尔士没有挽留他。他们在产品的基本原则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歧,比如桑格希望对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尊重。在威尔士看来:“那些想要得到尊重的人是因为他们拥有博士学位,而且不想和凡夫俗子打交道,这些人往往都是令人讨厌的。”103 桑格则认为那些不学无术的群众才是令人讨厌的。“作为一个社区,维基百科缺乏尊重专家意见的习惯和传统。”这段话来自他在2004年除夕夜发表的一份宣言,他在离职之后写过很多篇这样的攻击文章。“我在维基百科的第一年尝试推行的一个方针是尊重专家,但是我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来实现这点。”桑格的精英主义不仅没有得到威尔士的赞同,而且遭到了维基百科社区的抵制。“最终,所有缺乏耐心的专业人士都会避免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桑格抱怨道。104
为什么人们愿意为此付出呢?哈佛大学教授约凯·本克勒(Yochai Benkler)将维基百科、开源软件和其他无偿协作项目并称为“基于共享的集体协作”。他解释道:“它的核心特点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会出于激励性动机和社会信号顺利完成大型项目的协作,他们的行为并非由市场价格或管理命令决定。”108 这些动机包括与他人互动时产生的心理回报,以及完成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带来的个人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乐趣,例如收集邮票,坚持使用准确的语法,了解杰夫·托尔堡(Jeff Torborg)在大学时期的平均击球率,或者熟知特拉法加系列战役的顺序。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找到。
事实证明桑格的想法是错误的。不学无术的群众并没有把专家赶走,他们反而成了专家,同时专家也成了群众的一分子。在维基百科发展的早期,我正在为一本关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书籍进行调研工作。我注意到了维基百科上的爱因斯坦条目声称他曾在1935年去过阿尔巴尼亚,国王索古一世当时为他提供了前往美国的签证,帮助他逃离纳粹分子的迫害。这是一条完全失实的叙述,尽管这段内容确实引用了一些捕风捉影的阿尔巴尼亚网站内容,它们都自豪地向外界宣告了这个事件,但是它们的信息来源都是一些口耳相传的零碎回忆。于是我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维基百科的用户名从这篇条目中删除了这条内容,不料它竟然又重新出现了。我在这篇条目的讨论页面上提供了爱因斯坦当时身处的地方(普林斯顿大学)以及使用的护照(瑞士护照)的证据,但是顽固的阿尔巴尼亚支持者一直在重新加入这条内容。这场关于“爱因斯坦是否去过阿尔巴尼亚”的拉锯战持续了数周的时间。我开始担心维基百科赖以生存的群众智慧会被个别情绪激动的顽固分子破坏掉。但是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场编辑战停止了,而且这篇条目也没有再出现爱因斯坦去过阿尔巴尼亚的说法。起初我没有把这场斗争的胜利归功于群众的智慧,因为推动这一条目修改的人是我,而不是群众。但是后来我意识到,自己和许多其他人一样都属于群众的一分子,我只是偶然地为群众的智慧贡献了一分力量。
另一方面,科维兹主张他自己是想出把维基软件用于众包百科全书的人,而且他在尝试说服桑格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建议他不要只将维基应用于Nupedia认可的编辑人员,而是应该向公众开放编辑权限,而且他们的每一次编辑都能即时呈现在网站上面,免除审核的流程,”科维兹陈述道,“我当时的原话是‘世界上所有可以上网的笨蛋’都可以自由地编辑这个网站的任何页面。”桑格提出了一些异议:“所有白痴都可以提交明显错误或者带有偏见的百科条目吗?”科维兹回应道:“是的,其他白痴也可以删除这些改动,或者完善它们。”96
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在1966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的亨茨维尔,一个属于乡下人和火箭科学家的小镇。在他出生的6年前,紧随着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来到这里主持了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开幕仪式。“在太空计划发展的全盛时期成长于亨茨维尔会让你对未来充满信心,”威尔士说道,84 “我的一个童年记忆是,我们家的窗户在他们试验火箭的时候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太空计划基本上就是我们家乡的运动项目,它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而且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个技术和科学小镇。”85
维基百科的内容和管理水平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逐步生长过程,使得它能够像葛藤一样迅速蔓延开来。2014年初,维基百科已经发展出从南非荷兰语到萨莫吉希亚语的287种语言版本。它的条目总数为3 000万篇,其中英语版本收录了440万篇条目。相比之下,《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的电子版本(它的印刷版本已于2010年停止出版)拥有8万篇条目,不到维基百科条目总数的2%。“数百万位维基百科贡献者的长期付出意味着你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即可了解到什么是心肌梗死、阿加彻地带战争(Agacher Strip War)的起因,或者‘Spangles Muldoon’是什么人,”克莱·舍基写道,“这是一个意外的奇迹,正如‘市场’可以决定商店要卖多少面包一样。不过维基百科甚至要比市场更为神奇:它的所有内容都是无偿撰写的,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免费获取这些内容。”107 这个奇迹最终造就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协作知识工程。
比确定功劳的归属更重要的是理解促使人们分享想法的动力。本·科维兹是其中一个能够理解这点的人。在创造维基百科的协作过程当中,科维兹是最富有远见的一位参与者——这就是所谓的“及时的大黄蜂”理论。“有些想要批评或者贬低吉米·威尔士的人喜欢把我称为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甚至是‘真正的创始人’,”他说,“虽然这个想法是我提出的,但我并非它的创始人之一,我只是那只大黄蜂。我在维基的花朵上停留了一段时间,然后将它的花粉传播到免费百科全书的花朵上。我跟很多有着相同想法的人交流过,只是这些种子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生根发芽。”99
威尔士和桑格在这个时候发现了沃德·坎宁安的维基软件。应用了维基软件的Nupedia成为维基百科的前身。跟数字时代的许多创新相似,维基百科的诞生(由两个想法融合而成的创新)也是一个利用已有想法的协作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却引发了一场很不“维基”的争执——几位当事人都在争夺这项创新的最大功劳。
在桑格的记忆当中,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01年1月初的一天,他正在圣迭戈的一个路边玉米卷小摊吃午饭,和他在一起的是一位计算机工程师朋友本·科维兹(Ben Kovitz)。科维兹一直都有在使用坎宁安的维基软件,他当时向桑格详细地讲述了这款软件。按照桑格的说法,他在听完科维兹的介绍之后就开始认识到维基可以用于解决Nupedia当时面临的问题。“我马上开始思考维基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更为开放和简单的编辑系统,用于实现一个免费、协作的百科全书,”桑格后来说道,“虽然我之前从来没有见过维基软件,但是我越来越觉得这显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按照他所叙述的经过,他后来说服了威尔士尝试采用维基。95
威尔士是食品杂货店老板的儿子,他的母亲和外祖母都是音乐老师,她们开设了一所只有一间教室的私立学校,他也在那里上学。在他三岁的时候,他母亲从上门推销员那里买了一本《世界图书百科全书》(World Book Encyclopedia )。在他学会阅读之后,这本书被他奉为至宝,它将一个知识的殿堂呈现在他的手上。除了配有各种地图和插图以外,书中甚至还有一些用透明纸做成的幻灯片,读者可以通过翻动这些幻灯片来认识解剖青蛙的肌肉、动脉和消化系统等内容。不过威尔士很快就发现了这本百科全书的缺点:无论它含有多么丰富的内容,总会有更多的内容是它没有收录在内的,而且这个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严重。它将无法收录几年之后出现的各种新主题——人类登月、摇滚音乐节、抗议游行、肯尼迪家族和新任国王。《世界图书百科全书》提供了一些可以贴在书页上的标签,这样读者就可以对这本百科全书的内容进行更新,威尔士会一丝不苟地完成这项工作。“我曾经开玩笑说自己从小就开始进行百科全书的修订工作,其实就是在我妈妈买的那本百科全书上面贴标签。”86
桑格和威尔士为百科全书条目的创建和审核建立了一套严谨的流程,这套流程共有七个步骤,其中包括向通过资质审查的专家提交主题;将条目的草稿交由外部专家进行评审;公众评审;专业审稿;以及公众审稿等。“我们希望编辑人员都是在各自领域中的真正专家(只有少数例外),并且拥有博士学位。”Nupedia的政策准则这样规定。92 “拉里的观点是,如果它的学术性不能高于传统的百科全书,人们就不会信任并尊重它,”威尔士讲道,“虽然他的想法是错误的,但是就我们当时所了解的情况而言,他有这样的观点也是合理的。”93 Nupedia的第一篇条目发表于2000年3月,这是一篇关于无调性音乐(atonality)的介绍,它的作者是德国美因茨约翰尼斯·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的一位学者。
这款应用的开发者是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跟其他在美国中西部出生的人一样(他来自印第安纳州),他也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坎宁安从小开始制作业余无线电,而且他非常热衷于参与到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建立的全球社区当中。从普渡大学毕业以后,他加入了电子设备公司Tektronix,他的职责是项目记录,跟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工作类似。
维基百科的出现让我们离万尼瓦尔·布什的愿景又近了一步,他在1945年发表的《诚如所思》中预测道:“全新的百科全书形式即将出现,它们之间将会形成一个网络,贯穿在这个网络当中的是互相关联的踪迹,它们将可以被输入到Memex机中进行放大。”维基百科的概念也可以一直追溯到埃达·洛夫莱斯,后者曾经断言机器可以完成除了独立思考以外的几乎任何事情。维基百科的出现不是为了建立一台可以独立思考的机器。相反,它是人机共生关系的一个典范——人类的智慧和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如织锦一般交织在一起。2011年,威尔士和他的新任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了向洛夫莱斯夫人致敬,他们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埃达”。112
脱离束缚的维基百科开始展翅高飞。它对网页内容的意义就相当于GNU或者Linux对软件的意义:它是由志愿者共同创造和维护的去中心化共享成果,这些志愿者之所以愿意为它贡献自己的力量,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找到一种公民分享的满足感。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反直觉概念,它完美地契合了互联网的哲学、观念和技术。你不需要成为一位专家,不需要传真你的文凭复印件,不需要得到掌权者的批准,你甚至不需要注册账户或者使用你的真实姓名。当然,这也意味着破坏者、笨蛋和空想家都可以肆意篡改页面,但是页面的每一次更改都会被记录到软件当中。如果出现了不当的编辑,社区成员只需点击一下“回退”链接即可将其去掉。“想象有这样一面墙,擦掉墙上的涂鸦反而比画上新的涂鸦更容易,”媒体学者克莱·舍基(Clay Shirky)这样描述这个过程,“这面墙上的涂鸦数量将取决于保护者的付出。”102 就维基百科的情况来看,它的保护者可以说是毫无保留地在付出。战争的激烈程度都比不上在维基百科上进行的版本回退斗争,然而令人感到几分意外的是,最终获胜的通常都是有理的一方。
蒂姆·伯纳斯–李在1991年推出万维网的时候,设想的是把它作为一个协作工具来使用,这就是他对Mosaic浏览器表示失望的原因,因为它的用户无法对正在浏览的网页进行编辑,它将网页的浏览者变成了已发布内容的被动消费者。随着博客的兴起,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因为博客鼓励的是用户生产内容。1995年出现了一种能够进一步促进万维网协作的新媒介。这种媒介叫作维基(wiki),用户可以用它来修改网页——并非通过用户浏览器的编辑工具,而是直接在运行维基软件的网页上进行点击和输入操作。
维基百科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它的条目应该保持中立的观点。这个原则通常都能让它成功产生出立场公正的条目,甚至连全球变暖和堕胎这种争议性话题也可以得到妥善的处理。此外,这条原则也能让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更容易地进行协作。“因为我们有了中立性的原则,观点不同的阵营也可以一起完成同一篇条目,”桑格解释道,“这点非常了不起。”105 这个社区通常都能利用观点中立的准则来建立意见统一的条目,互相抵触的观点也能以中立的方式呈现。维基百科成为利用数字工具在充满争议的社区中寻找共同立场的典范,很少有其他工具能够做到这点。
例如,维基百科上有很多关于英国贵族的条目,它们大部分都是由一位叫作“Lord Emsworth”的用户编写的。这些内容对错综复杂的贵族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被选为维基百科的“今日特色条目”,Lord Emsworth也被提升为维基百科的管理员。事实上,“Lord Emsworth”(这个名字取自P·G·伍德豪斯的小说)的真实身份是一位居住在新泽西州南不伦瑞克的16岁学生。在维基百科上,没有人知道你只是一个平民百姓。109
丹·布里克林(1951— )与埃文·威廉姆斯(1972— ),照片摄于2001年
谢尔盖·布林(1973— )与拉里·佩奇(1973— )
随后他为自己修改过的HyperText程序制作了一个互联网版本,他在编程的时候只用到了几百行的Perl代码,最后做出来的成果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管理应用,用户可以用它对网页进行编辑或者提交内容。坎宁安利用这个应用建立了一项叫作波特兰模式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服务,这项服务可以让软件开发者交流编程想法和改进其他人发布的设计模式。“本计划的目的是让相关团体编写关于人员、项目和模式的网页,这些都是会影响编程方式的要素。”他在一篇发表于1995年5月的公告中写道,“网页将会采用非正式的写作风格,就像电子邮件一样……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经过管理的列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管理人,而且所有内容都会被存档。虽然它还不算是一种聊天方式,但是在上面进行对话是可能的。”81
跟伯纳斯–李一样,坎宁安也将自己的基础软件开放给其他人修改和使用。此举造就了一大批维基网站的出现,也有很多人对他的软件进行了开源改进。但是维基的概念始终只能在软件工程师的圈子内传播,这种情况直到2001年1月才得到改变。这时有一位互联网创业者正在尝试建立一个免费的在线百科全书网站,但是这个项目并没有取得成功。深陷困境的他决定在这个网站上采用维基系统。
这是历史学家们在记述协作创新时面临的一个典型难题:每个参与者对功劳的归属都有不同的看法,而且他们总是倾向于夸大自己的贡献。我们经常会在朋友身上看到这种倾向,也许我们自己也出现过一两次这样的情况。不过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作为历史上最具协作性的产品之一,它的诞生过程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争端,而这个网站建立的基础正是人们愿意不计名利地贡献内容的信念。[5]
人们在为维基百科贡献内容的时候,他们体内会有一种近乎原始欲望的因素在起作用。有些维基人把它称为“维基可卡因”。你刚刚完成的精彩编辑会立刻出现在维基百科的条目页面上,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股多巴胺涌向了大脑的愉悦中枢。而在不久之前,公开发表内容还是专属于少数人的一种乐趣。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都还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得到公开发表时的兴奋之情。维基百科就跟博客一样,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份喜悦——你不需要先得到媒体精英的认可或者选定。
优秀的想法通常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开花结果的:一只大黄蜂先从某个领域采集到一半的想法,然后将其传播到含有另外一半想法的领域中。这就是万维网工具的价值所在,就像是玉米卷小摊上的午餐一样。
从奥本大学毕业之后,威尔士继续进入研究生院深造,他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前就进入了一家芝加哥金融交易公司担任研究主管,不过他没有完全投入到这份工作当中。他很喜欢玩多用户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游戏,这实际上是一种众包游戏,他将自己的学术态度融入了对互联网的热爱当中。他建立了一个关于艾茵·兰德(Ayn Rand)的互联网邮件列表,并负责主持列表成员进行的讨论,艾茵·兰德是一位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作家,她信奉的是客观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想。威尔士对参与讨论的人持有非常开放的态度,他反对言辞过激和人身攻击等激怒他人的做法,同时通过温和的方式来管理讨论者的行为。“我选择了一种‘中间立场’的协调方式,一种站在幕后的督促。”他在一篇帖子中写道。87
这些网络环向威尔士展示了让用户帮助生产内容的价值,在看到自己网站上的体育赌徒们能够给出比任何一位专家都更准确的倍率预测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用户生产内容的信念。另外他也从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所著的《大教堂与集市》(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当中受到了启发,该书解释了为什么与精心控制和自上而下的大教堂结构相比,开放和群众建立的集市对于网站来说会是一个更好的模式。89
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建立的不只是维基百科的条目,它的运营方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制定的。威尔士促成了一个宽松的集体管理系统,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和温和的督促者,而不是一个命令者。维基百科提供了专门让用户共同制定和讨论规则的页面。
此外,相比被动获取信息,主动参与创造有价值的信息会带来更深一层的满足感。“人们参与到自己阅读的信息当中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哈佛大学教授乔纳森·齐特林(Jonathan Zittrain)写道。110 一个由我们共同创造的维基百科会比一个不劳而获的维基百科更有意义。集体协作可以促进人们的参与。
在这个软件的最初版本中,坎宁安在创建链接时会将文本中的单词紧贴在一起,也就是一个词语可能会含有两个或以上的大写字母,比如“CapitalLetters”。这种形式被称为驼峰式拼写法(CamelCase),后来出现的一大批互联网品牌都采用了这种命名方式,包括AltaVista、MySpace和YouTube等。
2001年1月,威尔士在电话中告诉坎宁安,他准备将维基软件用于改进自己的百科全书项目,后者对此表示支持,甚至感到高兴。坎宁安没有打算为这个软件或者“维基”的名称申请专利或者版权。作为一个创新者,他希望看到自己的产品可以成为任何人都能使用和改进的工具。
在上线一个月之后,维基百科已经拥有1 000篇条目,大约是Nupedia条目数量的70倍,而后者在当时已经推出了整整一年的时间。2001年9月,推出仅有8个月的维基百科的条目数量已经达到了1万。在“9·11”袭击事件发生过后,维基百科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实用价值——它的贡献者们争相创建关于世界贸易中心及其建筑师的页面。一年过后,它的条目总数达到了4万,已经超过了威尔士母亲购买的《世界图书百科全书》的内容。到了2003年3月,英语版的维基百科已经收录了10万篇条目,另外它还拥有接近500位活跃编辑人员,他们几乎每天都会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就在这个时候,威尔士决定关闭Nupedia。
为Nupedia编写条目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更为糟糕的是,这个过程并不能为作者带来什么乐趣。正如贾斯汀·霍尔所展示的,人们之所以愿意不求回报地进行在线写作,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得到快乐。一年过后,Nupedia只发表了12个条目,因此它完全称不上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且它还有150个条目仍然处于草稿阶段,这点表明了它的编写过程是如何的令人不快。它的设计实在过于严格,因此很难得到发展。威尔士本人在尝试编写一篇关于罗伯特·莫顿(Robert Merton)的条目时也遭到了当头一棒,这位经济学家曾因建立含衍生证券市场的数学模型而获得过一项诺贝尔奖。威尔士之前发表过一篇关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论文,因此他对莫顿的研究了如指掌。“我开始尝试编写这篇条目,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过程,因为我知道他们会把我的草稿发给最有名望的金融学教授过目,”威尔士说道,“我突然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研究生院,而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方法是不可行的。”94
至于威尔士对此事的叙述,他后来声称自己在桑格与科维兹的午餐之前的一个月已经听说过维基。毕竟维基已经出现了超过四年的时间,而且它是程序员之间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BOMIS内部也有一位对维基比较熟悉的程序员,他叫杰里米·罗森菲尔德(Jeremy Rosenfeld),一个满脸笑容的大男孩。“杰里米在2000年12月向我展示了沃德的维基软件,他说这也许可以解决我们的问题。”威尔士回忆道。当桑格向他介绍同样的东西时,他的回应是:“维基是吧?杰里米在上个月已经跟我说过这个了。”97 桑格对这段回忆提出了质疑,随后双方在维基百科的各个讨论版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威尔士最终在一篇帖子中尝试平息这场争端:“好吧,该消停了。”但是桑格仍然在多个论坛上继续攻击威尔士。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