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创新者:一群技术狂人和鬼才程序员如何改变世界 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 美国)

章节目录树

阿尔·戈尔和“永恒的9月”

上一章 下一章

戈尔的父亲也是一位参议员。戈尔回忆说:“我记得我曾和父亲一起开车从迦太基去纳什维尔,他一路上都在说我们是多么需要比这种两车道公路更好的路。但政府不会满足我们的需求。”40 后来,在老戈尔的推动下,民主、共和两党联合起来制定了针对州际公路计划的立法,而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小戈尔后来也开始推动一项他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美国在线等在线服务并不是依托互联网发展的。由于面临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法律、监管、传统和实践问题,商业公司根本不可能为与教育或科研机构不相干的普通人直接提供互联网服务。史蒂夫·凯斯说:“这种情况现在看起来十分愚蠢,但在1992年以前,美国在线这样的商业服务与互联网连接是违法的。”37

马克·安德森(1971—)

[3] 这句话借用了1980年发生的一个戏剧性事件,当时有美国人在伊朗被劫为人质。

章节插图

贾斯汀·霍尔(1974— )与霍华德·莱茵戈德(1947— ),照片摄于1995年

[1] 以太网或今天的无线宽带数据传输速度可达每秒10亿比特,比当时的网络快300万倍以上。

1986年,戈尔启动了一个国会研究项目,对创建超级计算机中心、对接不同科研网络、增加带宽以及向更多用户开放网络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察。该研究由阿帕网先驱莱恩·克兰罗克主持。之后,戈尔又多次举行详细的听证会,先后促成了1991年《高性能计算法案》(又叫《戈尔法案》)和1992年《科学和先进技术法案》等两项法案的颁布。这些法案允许美国在线等商用网络与国家科学基金会运营的科研网络,也就是互联网本身相连接。

[2] 西联后来收购了该业务,并将其改造成旗下的邮递电报服务。

当我告诉别人,我写的书是关于那些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做出过贡献的人时,我听得最多的嘲弄是:“哦,你是说阿尔·戈尔?”然后说话人会大笑起来。这种话主要出自那些对互联网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之口。只因为一句戈尔从没说过的话——他“发明”了互联网,代表美国创新成就的最重要超党派成果就生生变成一个笑料,这是我们政治话语中的一块污点。1999年3月,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沃尔夫·布利策(Wolf Blitzer)请戈尔列举他作为总统候选人所具备的资质时,他举例说:“我在美国国会供职期间,曾主动采取行动推动互联网的创建。”41 与有线电视新闻访谈上通常的回答一样,这句话也遭到了断章取义的解读,但戈尔的确从未使用过“发明”一词。

章节插图

互联网的开放为一个惊人的创新时代开辟了道路,它并不是一起偶发事件,而是政府一系列政策的产物。这些政策是在缜密思考、超越党派的氛围下精心制定的,它们确保了美国在建立信息时代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对这一进程影响最大的人当推时任田纳西州参议员的小阿尔·戈尔(Al Gore Jr.)。当然,这种说法也许会让那些只知道戈尔闹过笑话的人感到意外。

文特·瑟夫和鲍勃·卡恩这两位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协议发明人都曾站出来为戈尔说话。他们写道:“副总统为创造有助于互联网繁荣发展的环境而贡献了才智,在这方面,没有哪位公众人物能与他媲美。”42 就连共和党人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也曾为戈尔辩护,他指出:“戈尔为此努力了很长时间……他并非互联网之父,但说句公道话,在国会议员当中,没有谁像戈尔那样为确保我们能使用互联网而坚持不懈地做了那么多工作。”43

戈尔于1992年当选副总统,1993年,在他的推动下,美国颁布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法案》,该法案使互联网开始向公众广泛开放,并让互联网进入了商业领域,这样一来,互联网的发展就可以获得私人和政府投资的双重支持。

不过,从1993年开始,互联网的准入门槛降低了,成为向所有人开放的服务。这对在线服务构成了一定干扰,因为到当时为止,网络服务一直都像带围墙的花园一样,把用户包围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政策的放开还产生了海量新用户,从而使互联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开放开始让数字革命的种种元素以布什、利克莱德和恩格尔巴特所设想的方式连接在了一起。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数字信息库交织在一起,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东西。

戈尔的卸任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个时代的党派之争日益严重,政府也面临着信任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1993年“永恒的9月”产生的原因。在逾30年的时间里,联邦政府与私营行业以及科研高校携手努力,设计并建成了一个与州际公路系统类似,但远比公路网复杂的巨大基础设施项目,随后又向普通公民和商业企业开放了这个项目。该项目的投资主要来自公共资金,但产生了数千倍的回报,因为它为新经济和经济增长时代播下了种子。

1993年9月,美国在线追随一家名为Delphi的小竞争对手,开放了一个能让用户访问互联网新闻组和公告板的门户,标志着变革的正式开始。在互联网历史上,这场“大洪水”被称为“永恒的9月”(Eternal September,那些持蔑视态度的老网民喜欢把这种说法挂在嘴边)。该名称的由来是,每年9月都会有一批新生进入大学,他们可以从校园网络访问互联网。这些新生刚开始发的帖子往往惹人生气,但用不了几周时间,多数人就能掌握足以融入互联网文化的必要网络礼仪了。然而,互联网的水闸1993年打开后,新手开始没完没了地涌入,对网络社交规范和排外主义构成了严重冲击。1994年1月,一位名叫戴夫·费希尔(Dave Fischer)的网民发帖称:“1993年9月将作为永恒的9月载入网络史册。”38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名为“美国在线那帮烂人”(alt.aol-sucks)的新闻组,老网民在这里发帖骂网络新手。有个帖子说,美国在线那帮闯入者“在‘线索’(clue)交配季装扮成‘线索’,身上浇透‘线索’信息素,站在‘线索’出没的田野里,还是抓不到‘线索’”。39 事实上,“永恒的9月”对互联网的民主化来说是一件好事,但老网民要花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这个现实。

章节插图

蒂姆·伯纳斯– 李(1955— )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