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我只想指出一点:今天的教育状况将决定明天的文化状况,今天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明天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从全球视野看,现在知识、技术、传播手段、生活方式的更新极其迅速,最需要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而我们的以应试、急功近利和行政主导为特征的教育体制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严重障碍。
因此,教育必须改革,否则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堪忧。
我还想强调一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但不会损害己之所长,相反能够激活和发扬己之所长。尤其当己之所短严重地阻碍了己之所长的时候,情形更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是道德,我们历来以礼仪之邦自豪,可是今天的明显事实是国人的道德素质堪忧,从官员的严重腐败,到普通人在公共场合的缺乏教养,皆有目共睹。原因何在?因为道德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必须有两个东西来辅佐它,一是要用法治来强化道德的他律,二是要用信仰来强化道德的自律,而法治和信仰正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弱项。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法治和信仰却是强项,我相信,在这两方面学西方之长,补我们之短,儒家的道德文化才能重新发扬光大。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在全球视野中看文化,这是一个好的角度。这个全球视野,我认为不只是关于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一种开阔的全人类的眼光和胸怀,它要求我们弱化民族意识,强化人性意识和人类意识。你是一个中国人,但首先是一个人,是人类之一员,在看文化的时候,首先要问的是这个东西好不好,而非是谁的出品,只要是好东西,就情不自禁地喜欢和接纳。这其实就是一种平常心,一种健康的精神本能。长期以来,我们对全球视野是陌生的,习惯于相反的角度——在民族视野中看中西文化,做优劣的比较,强调中国文化是好东西,实际上谈的不是文化,而是政治,并且是狭隘的政治。现在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世界上崛起,这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但真正的民族自信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本文为12月31日在联合国电视中文台举办的中华文化资本论坛上的发言)
2014年12月
我认为应该破除文化输出和输入的观念,提倡文化融合的观念。有一个统一的世界文化宝库,凡是能够进入这个宝库的东西,本质上没有国别,属于全人类,也属于每一个人。无论东西方文化,最好的东西必定是共通的,是属于全人类的。那些仅仅属于一个民族的东西,即使是好东西,也只能算次好。正确的态度是,前者可以共享,后者可以欣赏。我学西方哲学,真心觉得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尼采的思想财富也是属于我的,并不因为我是中国人就不能享受它们。雅斯贝尔斯指出,人类历史上有四大精神伟人,即孔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他们思想的共同内涵是揭示了人类的基本境况,阐明了人类的基本使命。他肯定了孔子的世界性意义,但我想这个意义不在于向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建多少个孔子学院。我们应该让世界各民族共享中华民族的最好的文化,但要有恰当的方式,并且注重真实的效果。当年林语堂的一本英文著作《吾国与吾民》在传播中华文化上效果卓著,在我看来远超过这么多孔子学院。我们今天应该多几个林语堂,通晓中西文化,以平和的态度向世界讲述中华文化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