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西方哲学简史 作者:伯特兰·罗素 英国)

章节目录树

第二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上一章 下一章

他还说杀死他是大家的损失,并认为没有什么能损害他。杀害他所犯下的罪过,比安在他头上的罪名还要大。

于是,我们看到,辩证法更适合逻辑性问题的探讨,而不是新事物的发现。柏拉图广泛使用这种方法去探究问题,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格拉底的这个看法贯穿在希腊哲学思想内,与基督教相对立。基督教认为品德与知识没有关系,无知的人也可以心灵纯洁。这一区别延续至今。

色诺芬(约前430—前354)。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雅典人,苏格拉底的学生。其著作《希腊史》、《远征记》、《斯巴达政体论》、《居鲁士的教育》、《回忆苏格拉底》等对研究古希腊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有重要意义

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更难把握,我们不知道柏拉图描述的有几分真实,也不知道他是否在借用苏格拉底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柏拉图非常会想象,以至于自己都认为自己编造的对话录是真的。因此,人们怀疑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真实性。

他还指出,法庭在场的人中有许多是他的学生,和学生的父亲,但是没有一个人有证据证明他教坏过年轻人。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将儿女带上法庭哭诉,以求打动法官们的心;他认为这样很可笑,他要说服法官,而不是求法官怜悯。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与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章节插图

正是因为色诺芬的保守和平凡,才会有人相信他,人们认为他不会说谎。这种想法是不可靠的,愚蠢的人在复述听来的事情的时候,可能按照自己的错误理解来复述。色诺芬有可能并不了解苏格拉底,所以他的话不可全信。

但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辩证法。比如“正义是什么”这个问题适用于辩证法,因为答案是我们或多或少知道的,只不过没有理顺而已。几何学方面则不适合,不能把推导出的定理说成是对方已知但是没有被唤醒的。

辩证法并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这种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法,据柏拉图记载是芝诺最先使用的。苏格拉底也采用这种方法,并将它推广开来。就连他死的时候想的都是到另一个世界中可以无忧无虑地提问题。

色诺芬观点保守,当苏格拉底被起诉道德败坏和误导青年的时候,他很痛苦;他坚信苏格拉底道德高尚,不会误导人。他为苏格拉底的辩护太过平凡,也没有提及苏格拉底为什么会招人嫉恨。

他对那些支持释放他的法官说,死亡并不是一件坏事,那将是一场没有梦的睡眠,灵魂可能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还有可能有机会与俄耳甫斯、荷马等人相处,何乐而不为。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有遭遇相同的人,最重要的是可以继续钻研知识。他还说,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没有人因为提出自己的想法而被处死。

苏格拉底最后被判决的罪名是:邪恶、怪异、颠倒是非、误人子弟。真正的原因是他与贵族走得太近,他的学生,包括几个当权者都是贵族。由于大赦的原因,人们只能用另外的罪名对他进行审判。最终他不愿意作出让步,没有为了活命而承认有罪。

当时还有人说苏格拉底犯下的真正的罪是不敬奉国家的神明,而另立新神,并以此教坏青年。

柏拉图在《申辩篇》里面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苏格拉底:自信、洒脱、崇尚理智。从他对死亡的看法来看,他相信灵魂不死,并坚信在另一个世界中会有更好的生活。

在对他进行了死刑判决后,苏格拉底做了最后一次演讲。

章节插图

我们熟知一些历史人物,也对一些人物知之甚少,对于苏格拉底,我们对他的了解是多是少不敢肯定。苏格拉底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出生于雅典,一生都在辩论,还教授青年知识,但不是为了钱。七十岁左右的时候被判死刑,死于公元前399年。他在当时就是一个著名人物。他的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写过大量关于他的记述,但是内容却大相径庭。有人信色诺芬,有人信柏拉图,还有人谁都不信。我并不支持某一方,只是记录下他们的主要观点。

第11章 苏格拉底

但是辩证法并不适合所有问题,比如说科学问题。柏拉图解决的大部分问题都是用的辩证法,后来的哲学家多被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束缚。苏格拉底用辩证法引出的知识看上去都是对话者自身拥有的,只是以前没有被发掘出来而已。他因此称自己为“知识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的领域是在伦理方面而非科学,他自己也承认对物理学一窍不通。柏拉图早期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都是在谈论伦理,关于性格、友谊、勇敢,等等。他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他认为没人会明知故犯,所以犯罪的根源就是无知,因此人们的品德离不开知识滋养。

他预言那些决定将他杀死的人将面临更可悲的下场,杀人并不能阻止别人进行谴责,这样做是在逃避,正确的做法是改正自己。

他被处死前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了去另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的记述中被认为最真实的一篇是《申辩篇》。据说是苏格拉底行刑前最后的对话,当时柏拉图也在场。尽管真假难辨,但是其中刻画出的苏格拉底的形象非常准确。

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

对于检察官提出的罪名,苏格拉底为自己展开辩护。最终他取得了辩护的胜利,当然了,检察官是不会承认自己输的。

不过,色诺芬的回忆中也有让人信服之处。他与柏拉图都讲过苏格拉底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使人才当政。当时斯巴达已经占领了雅典,当局者不允许他教授年轻人这类问题。但是苏格拉底习惯了雅典的民主,总是在指出问题。最终当局者决定将他毒死,并认为这样做问题就不存在了。

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派来的,如果他被处死,人们也不会得到安宁,人们会感到后悔,因为再也找不到像他一样被上帝派到人间的人。

《申辩篇》中还有关于宗教的叙述。他认为他研究和传播哲学是神的指示,如果要他放弃,就如战斗中的逃兵一样可耻。死亡并不可怕,没人知道死亡那边是什么。他说自己爱雅典人,但是更爱神。他要将哲学的研究和传播坚持下去,并认为自己是全雅典最虔诚的人。

有人认为苏格拉底举止奇怪是因为患有癫痫病。《筵话篇》中记载他为了想通一个问题,一动不动地站了一整天,结果人们围着他看热闹。这种故事还有很多,就是苏格拉底会无缘无故地发呆、出神。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