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注意力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干涉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自由发挥是能够让孩子一直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最主要条件。
经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才三岁的孩子可以在一天内不受外界干扰地不断重复一个动作。即使身边有人在跳舞,有人在画画,有人在聊天……这些都不能够影响到他,他仍然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做的事情上。
心理学家把对某一事物有选择地集中的现象称为“注意”,而这种对某一事物有选择地集中的能力则称为“注意力”。这种“注意力”如同一把钥匙,使孩子们能够打开认识周围世界的锁。孩子们有了注意力,可以将精力一直投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从而学到许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但是,如果孩子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比较混乱,那么许多对他有用的知识就无法被他大脑吸收了。
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教育者就已经这样做了。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让孩子自由活动的前提下,也要提供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东西。首先从他们最感兴趣或者最需要的事情入手来培养孩子注意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接受他们不喜欢的东西。当孩子能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并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来完成这件事时,他就会得到快乐的体验。相反,如果孩子被强迫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孩子只会感到疲惫不堪,甚至孩子的眼、耳等器官会因此受到伤害。
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孩子的身体,在此过程中,也要将孩子的身体养好。当孩子身体做好准备时,当他受到外界刺激,孩子就通过其内部程序开始启动大脑神经中枢。这就如同开启一扇大门时既需要敲门这一外部的力量,也需要开门的内部力量。如果没有内部力量,外部的刺激如何巨大都是不起作用的。这也如同当一个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情时,无论外面乐队的演奏多么吵闹,他也能够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根据上述观点来看,父母如果不去管教孩子的毛病是不对的,如果不能控制孩子注意力的不断变化,那么孩子以后也无法做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经过试验表明,父母或老师不能人为地让孩子始终注意力集中,因为只有当出现某个固定的、能够引起注意的、让他产生兴趣的事物时,孩子才会集中注意力。在给孩子喂奶时,我们发现孩子这时注意力十分集中,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婴儿都会集中精力吮吸奶头直到吃饱为止。虽然孩子在吃奶过程中,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但是吃奶这件事情本身就对婴儿有吸引力,吃奶产生的刺激能够将婴儿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一段时间以来,有一种说法得到了教育学家的认可:三四岁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这是共有的特征。意思是说,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均会出现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比较好动,看看这看看那,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一处的特点。教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我们大人都发现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变化得很快,我们给他们上第一节课时就已经能够发现这一点,他们将课堂弄得乱七八糟。孩子注意力的易变性以及其注意力处于被动状态,都将导致孩子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件物品上来,这就导致老师和家长教育孩子很困难。在进行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将孩子由很难集中注意力转变成开始集中注意力在一件物体上时,孩子的判断力、性格和意志就会随之形成,因此,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和老师都要积极地为孩子的转变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
再举物理学家伏特的一个例子。一次,伏特的妻子生病了,高烧不退。在那时有一种治疗高烧的方法很流行,就是用带皮的青蛙煮汤给病人喝。伏特于是捉来青蛙将其挂在窗外,他发现这只挂在窗外的死青蛙的腮还在不停地收缩着。伏特于是进行推论,认为一定有什么外力作用于青蛙身上。伏特超常的注意力使他能够发现死了的肌肉仍然在收缩。伏特为了解决疑问,在寻找这种外力到底是什么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实验,终于从磁场中得到了电。
我们知道无论老师具有多么高超的教学能力,都很难培养孩子们具有天才人物本身具有的这种超常的注意力。有关人士认为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力量聚积在内心世界,这种力量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注意力。假如这种想法是正确的话,我们就要思考,究竟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孩子内心的这种力量唤醒去打开注意力的大门呢?逻辑上来看,只有父母为孩子提供能够适应其心理需求的环境和物质基础,并且要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天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才能唤醒这种力量。
以鼎鼎有名的科学家牛顿为例。一天,牛顿的朋友来拜访他,和他一起吃饭。当饭菜已经摆放在餐桌上时,牛顿还没有从书房中出来,因为这位朋友很了解牛顿,就自己先吃起饭来。他吃光了烤鸡,将骨头又放回盘子中,想和牛顿开个玩笑,就盖好盖子离开了。过了几个小时,牛顿感到饿了,便从书房走出来找吃的。掀开盘子一看,里面都是骨头,牛顿自言自语地说:“还以为自己没吃饭呢,原来吃过了,又搞错了。”于是,他转身又回书房工作去了。从牛顿的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工作上,而忽视了其他的事情。
但有一些教育者反对上述观点,他们认为无论孩子喜不喜欢,孩子们都必须具有注意力这种品质,必须适应生活的需要,必须全部接受。这种观点让我想起了一个学生来。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不喜欢妈妈做的菜,所以吃午饭时他就没有吃。父亲就强迫孩子吃这道菜,孩子还是不吃,这样孩子被惩罚一天不能吃饭。菜也凉了,孩子已经十分饥饿了,没办法,孩子只能向父亲认输。这时,父亲洋洋得意地说:“看,我的儿子什么都可以吃的,是个好孩子!”我们想象一下,在教育家和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如何培养出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呢?在这种环境下,儿童的许多愿望被拒绝而造成内心压抑,他将自己的需求的满足看成是自己最为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因此,长大后就会出现毫无节制的行为。
根据史料记载,尽管那些天才们各自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都有超常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