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知道点世界文学 作者:邱立坤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浪漫之梦的破灭——福楼拜和他的《包法利夫人》

上一章 下一章

有谁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家——文字的艺术家,可以说这个最合适的人选是福楼拜。居斯达夫·福楼拜(1821—1880年)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外科医生的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也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当福楼拜还是中学生的时候他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5年父亲去世后,福楼拜在卢昂附近居住,在那里他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完成的心血之作。这部作品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也成为他的代表作。后来他还创作了《萨朗波》(1862年)、《情感教育》(1869年)和《三故事》(1877年)等。

1856年发表的《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最有影响的小说,它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了小说这个文学体裁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如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清算一样,《包法利夫人》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与浪漫小说的清算。单是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的名字就是福楼拜的苦心选择,“爱玛”是一个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Bov包含“牛”的意思,这个姓名本身就意味着想入非非的浪漫与平庸的现实之间的反差。她是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饱读浪漫派作品。但她却嫁给一名平庸、迟钝的乡镇医生,这与她在小说中看到的浪漫想象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因此她先后成为地主罗多尔夫与书记员莱昂的情人。为了取悦莱昂,维持奢华的生活,她不得不借了高利贷。后来莱昂厌弃了她,她在高利贷的逼迫下服砒霜自杀。故事没有浪漫派小说曲折离奇的情节,其实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讲故事,小说副标题是《外省风情》。作者主要描画了一幅19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一个单调闭塞、容不得半点高尚理想的世界,于是出现了爱玛这样的悲剧,而药剂师奥梅等却在科学的旗号下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小说反映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弱者地位,因此作者说:“就在此刻,同时在22个村庄中,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忍受苦难,伤心饮泣。”通过女主人公的悲剧,福楼拜揭露了法国外省社会的丑恶面貌,也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主义幻想。尽管如此,作者认为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应由社会负责。修道院寄宿学校中的贵族教育、当时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小说、贵族地主社会的纨绔子弟以及庸俗卑劣的小市民,使包法利夫人走上了死亡之路。

《情感教育》(1869年)是福楼拜第二部以当代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由一个青年的感情生活透视了1840年到1851年的法国社会。弗雷德利克·莫罗是一个意志薄弱、耽于梦想、不求上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他处处失败,在革命动荡的年代,灰溜溜地过了一生。福楼拜通过他一生的失败,批判了现实社会的庸俗腐化是使青年人堕落的根源。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

——福楼拜

斯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但是福楼拜完美。

福楼拜在艺术形式上也毫不放松,每写一部小说,他都反复推敲小说的结构、意境、词句和文章节奏等。他尤其重视写作前的调查研究工作。作品的一个普通村庄、峭壁下一条人行小道,他一定事先观察;写鹦鹉时,他甚至在面前摆一个鹦鹉标本。因此就连以科学的精确性为至高追求的左拉对《包法利夫人》也推崇备至:“以《包法利夫人》为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的首要特征,是准确复制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结构仅在于选择场景以及某种和谐的展开程序……最终是小说家杀死主人公,如果他只接受普通生活的平常进程。”

一个小说家没有权利表现他的意见。

他的历史考古小说《萨朗波》(1862年)描述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雇佣军起义所引起的战争。作者亲自到小说情节发生的地点去游历过,还阅读过数以千计的有关书籍。小说的写景极见功力,并且每每和情节相融合。福楼拜在这里严格地采用他所一再强调的“冷静的、客观的”创作方法,力求避免作者的主观热情渗透到作品中去。

不同的人在福楼拜的作品里看到不同的光彩,有的论者从小说的心理学和哲学层面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有的论者独标福楼拜作品的艺术层面。詹姆斯写道:“福楼拜只在表现手法中看到艺术品的存在,他向我们提出挑战,看谁能确定另一个评定作品生命力的标准而不沦为笑柄。”而法国“新小说”派的作家和理论家们视福楼拜为他们的前驱。有的人强调他叙述技巧的高妙,说这部“什么也不涉及的书”是现代反小说的祖先。萨特甚至专门写了一部2000页的大书研究福楼拜。凡此种种都显示了福楼拜文学的魅力。

福楼拜是一个严谨的作家,他视文字、文学创作为生命,每一部作品,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句,他都精雕细琢。他重小说的形式和风格甚于内容。因此他写得很慢,很苦,反复修改,“一句好的散文应该同一句好诗一样,是不可改动的,是同样有节奏,同样响亮的”。这就是他的写作理想。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