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底,腾讯成功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净利润,2002年腾讯的净利润则达到了1.44亿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十多倍,而到了2003年的时候,腾讯的净利润达到了3.38亿元,相比2002年翻了将近一倍。到了2004年,腾讯更是实现了11.44亿元营业额的辉煌战绩,同比增长了55.59%。此外还实现了4.46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8.6%。
或许,这是马化腾从一个辛辛苦苦的创业者迈向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成功者的必由之路,很多人见识到了他的聪明才智,很多人也看到了他的鲜花和掌声,然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切地了解这一切光荣闪耀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没过多久,在小企鹅的系统广播中不断播出腾讯已经推出各种QQ小玩具的消息,并告知广大用户可以在全国的很多地方买到。从此,QQ终于从一个简单的即时通讯软件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象征。这种文化中,既有简单的线上交流,也促使“网恋”和“网友”这样的新鲜名词诞生。
除了广告这个传统的盈利手段,腾讯还将会员制引入到他们的收费体系当中,这也被称为是第二个印钞机。当时腾讯一共有3000多名会员,每个人一年需要交纳120到200元的会费。虽然和很多普通用户相比,这个数量实在太少,但对于腾讯而言,这些人就是革命的火种。对此,马化腾还是秉持着比较乐观的态度,他说:“一个原因是原先承诺的功能还未推出。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电子商务的瓶颈,会费只能汇款或者一卡通划账,相信大多数网友不乐意为了每月20元往邮局跑。”
眼看着小企鹅一步步崛起,很多人开始琢磨,为什么偏偏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软件成就了奇迹呢?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秘诀呢?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答案很简单,因为腾讯一直在走低价位路线,腾讯的广告系统达到了9万元一次,同时向用户保证能够让广告在一个星期之内至少被1000万人浏览到。马化腾之所以敢于对客户做出这样的承诺,主要还是因为QQ这个平台太庞大了,其中包容的海量信息足以应付一切。
随着和广东移动合作的顺利进行,腾讯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在这一年借着中国互联网进行短信争夺战的机会,很快就占领了短信市场的一半份额。
显而易见,当时制约腾讯会员数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还是付费手段单一。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网银和支付宝、财付通的发展,任何一个QQ用户都可以在网上轻松交会员费了,因此今天腾讯的会员不会再面临当初的那种窘境。
也许人的好运会接踵而至,在腾讯的业务逐渐好转之后,马化腾逐渐摸索到了更多的赚钱手段,除了短信业务之外,还增加了如广告业务、移动QQ业务以及付费QQ会员业务等。在这些五花八门的业务中,最赚钱的当属QQ品牌外包,这让马化腾赚取了10%的代理费,而当时同样出名的卡通形象Hello Kitty也仅仅达到腾讯的一半。
尽管手里有了钱,社会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是马化腾始终不忘初心。他说自己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天晚上如果不上网看一下人数,或者不去检查一下服务器的话,就总认为缺了点什么。
这种变化的背后显然离不开马化腾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当时互联网大环境的演进和变化。马化腾当时的想法是,能够在赚钱的时候帮助腾讯进行推广,这完全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好路子。
直到2001年8月份,马化腾的心情多少放松了一些,因为这时候腾讯的业务已经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当时,腾讯和广东移动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内容是:经由网络和移动的互通,促使每一个QQ用户都能够和广东地区的任何移动用户凭借QQ和手机短信进行实时的交流,从此让QQ增添了一个新的功能,而这项功能对于新社交时代的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2000年8月,QQ的信息窗口上还出现了banner的广告,三个月之后,它的推广幅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2000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腾讯仅仅从广告中获得的收入就达到了150万元。而当时“网络泡沫”的破裂对QQ的影响十分弱小,顶多也就是在2001年2月的时候广告量减少了一半,不过很快在3月份的时候又得到了回升。
2000年春天,QQ突破十万用户同时在线的大关,马化腾委托网友在一个新闻网站发了一篇宣传文章,没过多久,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载,这件事让马化腾非常兴奋,在公司内部只要看到人就说腾讯上了《人民日报》了。
眼见着小企鹅开始给自己敛财,马化腾也逐渐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想到能够盈利的领域如今也能掘金。为此,马化腾深有感触地说,他们原本一直没有想通如何通过QQ赚到钱,后来广州的一家公司主动找上门,而且表现出了很大诚意,因为对方上来就扔给他几十万,这让马化腾感到很意外。在这种优厚报酬的吸引之下,马化腾终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原来在他眼中很难盈利的小企鹅居然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这是他过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一直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马化腾才觉得踏实了,他也终于找到了创业有成的感觉。也正是在腾讯获得了赚钱的各种门路之后,马化腾渐渐地被中国的广大网民所关注,他变成了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