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N虽然和QQ在大体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它对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等行业趋势,一直处于比较麻木的反馈状态,而且其单一的聊天功能也越来越让用户感到乏味,这样就造成了活跃用户越来越少,MSN所能拉到的广告也一降再降,导致促进产品研发的资金长期缺乏,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难以为继。而且当IM软件同行在推出离线文件、视频聊天的时候,它依然在原地踏步,一度无视互传文件和语音等功能。
在微软看来,MSN是一个边缘化的非主流产品,这让整个MSN的设计开发团队在微软内部很难获得最优质的资源,受重视程度也很小,因此白白浪费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由于MSN缺乏本土化的意识,导致其中文版只是一个英文母版的翻译版本,在软件的很多应用方面都不能适应中国网民的要求,很难满足其在线沟通和社交需求。特别是当MSN的最初使用人群逐渐变老之后,新兴的80后、85后、90后却没有关注MSN,MSN缺乏对这些新兴互联网人群的关注和推广,长期处于“有减无增”的状态,最终的落败只是时间问题。
当初MSN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快吸收了数亿的用户,成为了和QQ并驾齐驱的即时通讯软件。然而经过了互联网发展最为风云莫测的十年,微软却始终奉行着软件行业“大公司赢家通吃”的规则,没有从根本上对MSN进行合理的本土化和创新化,最终被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小公司单点突破”的规律彻底击败。
MSN的失败,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MSN在进入中国之后,一度尝试开频道、上标签投放广告的方式来构建盈利渠道,然而效果却差强人意,既没有满足广告商的需求,也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最终闹了个“里外不是人”。相比之下,QQ的等级制度、Q币积分、QQ空间等商业策略,非常能够迎合年轻用户群体的需求,因此用户群体一扩再扩。
更糟糕的是,在软件捆绑方面,MSN比QQ有过之而无不及,从2006年以后,MSN开始在安装程序中添加了微软的邮件、网盘、博客撰写等工具,打包形成了一个名叫“windows live”的软件包,让用户一不小心就安装了好几款自己原本不需要的软件,这让用户十分讨厌,加上经常掉线、安装失败等意外状况让MSN的产品形象一跌再跌,而2007年的蠕虫病毒“MSN照片”事件,再度让其成为了用户唾弃的对象。
2014年8月28日,中国的MSN用户收到了一封来自微软Skype官方发来的电子邮件:“中国区Messenger服务将于10月31日关闭。但不用担心,您的联系人不会丢失。系统内所有在线通信服务会整体迁入Skype。”
对于一些MSN的铁杆用户来说,MSN的离去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很多人表示黯然神伤,毕竟MSN对很多用户来说,是一个足够“高大上”的IM软件。曾经有不少人还将MSN当做学英语的利器,在上面广交外国朋友,提高英语水平。不过让这些用户有些尴尬的是,身边的很多朋友并没有MSN账号,所以一个人的“独角戏”实在不好唱,最终就放弃使用了。其实,这个情况也恰恰反映了IM软件的一大特性:当朋友都不在这个软件中时,用户再喜欢它也无济于事,因为它是一个互动式的交流工具,而非一个单机的游戏。
第一,MSN缺乏对新兴用户群的关注。
尽管MSN曾经将目标用户锁定在商务人群上,但是由于它没有真正认清互联网市场“不进则退”“不增则减”“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等丛林法则,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一点点被腾讯的QQ所蚕食。尤其是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IM软件和无线客户端的集成趋势更是让MSN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一个曾经誓要将QQ打倒的竞争者就这样成为了明日黄花。
在互联网产品更新加快的年代,一款软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用户的需求,也只有注入了“短、频、快”的模仿思维,才能让产品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相比之下,MSN的替代品Skype能够长期在全球IM软件市场位居第一,它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通过电脑向座机和手机拨打电话,又减少了捆绑软件、捆绑广告等令用户反感的行为。
第三,产品性能不强。
第一,创新才是生存的王道。
第二,MSN在商业模式上的失策。
对于IM软件来说,市场占有率是决定胜败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而采取何种商业模式是生存的基本命脉。MSN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都无法超过QQ,因为微软从来没有把一个免费的缺乏盈利模式的产品放在心上。
第二,明确商业策略才是出路。
其实,早在2010年的时候,MSN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就从2006年的10.58%下滑到了6%左右,微软大中华区的收入还不到其全球收入的2%。2013年3月15日,微软宣布正式关闭全球范围内的即时通讯服务MSN,仅保留中国地区的服务。
寥寥几十个字,宣告了微软曾经寄予厚望的MSN正式退出中国市场。从2005年4月正式进入中国到2014年决定退出,在前后九年多的时间里,MSN最终还是没有拼得过马化腾的QQ。
总结来看,三个原因注定了MSN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