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作者:吉常宏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一节 同义相协

上一章 下一章

名字的组合方式,如细加区分,自古及今,当不下几十种。我们不能一一介绍,只好就其习见而常用者,概括为12种,每种举例若干,并加以分析。

〔南朝梁〕到·溉字茂灌

《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郑玄笺:“顺,谓与己和顺。”弘,大。以饰“顺”,意谓大顺、极顺。

《广雅·释诂四》:“引,申也。”

〔汉〕卓·茂字子康

〔清〕王·引之字伯申

先秦时代风尚质朴,命名取字多采用常见的事物,或普通语词,很少有深奥生僻的东西,也很少夸饰。

〔后魏〕房·景远字叔遐

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取的,二者在意义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它们是互为表里的,所以才能“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白虎通义·姓氏》)。

《广雅·释诂二》:“修,长也。”《说文·永部》:“永,水长也。”

先秦时代命名取字虽然质朴少文,但在今天看来并不易懂。这是因为时代变了,语言发展了。当时常见事物,后代成为稀见事物;当时的常语,今天则变为古语;当时唤作甲的,今时叫作乙了……这一切使得后人对那一时代的名字关系,了解起来并不十分容易。至于对后世命名取字的刻意求雅,刻意求新,和一味追求古奥,就更不容易“闻名知字”、“闻字知名”了。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文人雅士,也许还能做到这一点,但在现代人中,多数恐怕做不到了。因为时代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知识面和知识结构不同,对那些取义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名字,怎么好要他们一见就能知其究竟呢。

《说文·水部》:“准,平也。”

《诗·小雅·南山有台》“德音是茂”郑玄笺:“茂,盛也。”《淮南子·天文训》“十二岁一康”高诱注:“康,盛也。”

《尔雅·释诂》:“远,遐也。”“遐,远也。”

《说文·(上××下××)部》:“爽,明也。”又《日部》:“昭,明也。”

〔宋〕寇·准字平仲

〔春秋〕端木·赐字子贡

〔宋〕欧阳·修字永叔

名与字为同义词,二者相为辅佐,互作解释。如:

《玉篇·水部》:“溉,又灌注也。”

《尔雅·释诂》:“贡,赐也。”

〔三国〕曹·爽字昭伯

《尔雅·释诂》:“延,长也。”

第一节 同义相协

魏晋以来,文化积存日多,人们崇尚典雅,注重华美,命名取字不仅所涉及的范围日趋广泛,而且多有文采,名与字的组合方式也日渐纷繁复杂起来。文人学士逞奇炫博,使名与字的关系曲折隐晦,绚丽多彩:或故意用通假字,或连用数典,或概括一完整故事,或在装饰字眼上花样翻新……清代人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隋〕来·和字弘顺

〔三国〕魏·延字文长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