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警讯始于1982年1月号的《革命》杂志,一篇标题为《美国:艾滋的国度,艰困的时代》的特稿。
文旁的漫画插图是一位医生把手指插在一个男人的屁股上,为他把脉,似乎想博读者一笑,缓解一下这苦闷又枯燥的主题。
这是晴朗夏日里的第一朵云。
仅有这么一句,点到为止。
特稿作者署名为“麦可”,据称在全美各州进行详尽考察,在数期《革命》杂志中,为美国同性恋者撰文报道当前的社会局势与氛围。
卡波西肉瘤。肺炎。某种具有强烈攻击性的疱疹。重度免疫缺乏。
“根据丹麦奥胡斯大学化学所研究显示,亚硝酸戊酯为致癌物质。我们正致力于找出卡波西肉瘤的病因。这种肉瘤属于癌症的一种,主要在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病。在丹麦,已有四名男性染病。我们怀疑,他们使用了亚硝酸戊酯,因而染病。”
这意味着,有些事将无法尽如人意。
这意味着什么?
在卡波西肉瘤与肺炎后,作者形容了一种罕见的疱疹,称这种疱疹“有着与肺炎相似的症状”,致死率可达75%。
“麦可”逐一探讨包括梅毒与阿米巴痢疾等不同疾病,但也写到三种全新的极其神秘的疾病。
除此之外,好巧不巧,这位“麦可”刚好还是位医生。1982年4月号《革命》刊登了另一篇由他所撰写、篇幅较长、标题为《侵袭我们的疾病》的文章。序文开宗明义指出,近来媒体注意到,同性恋者(迄今主要出现在美国)似乎极易染患数种不同的疾病,而且概率还是不成比例地高,其中甚至包括数种足以致死的恶疾。
午后,一阵清风徐来,轻到几乎无足轻重,可以直接忽视。
作者不时在特稿中插入一句与上下文情境明显无关的句子:“政府医疗部门正在对抗一种相当神秘的肺部炎症,唯有同性恋者会染患这种疾病。”
海面掠过一道狭长的阴影,原来是低飞的鸟群。
接着笔锋一转,提到刚好也是“最近”才被发现的肺炎,还提醒大家,这种肺炎致死率超过60%。这种恶疾一开始的症状是疲劳与发烧,看似只是某种无害的感冒,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出现其他症状,患者逐渐消瘦。到了下一阶段,病人开始感到重度虚弱,全身无力。
“在此必须再次强调,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疱疹,几乎仅仅出现在白血病患者或免疫力缺乏者身上。”
“卡波西肉瘤的问题更为严重,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癌症,最近才在美国东岸男同性恋者身上发现这种恶疾……”
他们翻看着已经被无数人翻阅过的破烂不堪的《革命》杂志。1983年2月,一则不甚起眼的告示指出,四名丹麦人死于癌症。这则告示旁边,净是关于荷兰海牙同性恋艺术展,以及一名天主教牧师因为和年轻男性进行性交,被判监禁等新闻。
这位“麦可”有所不知的是,他所形容的疾病将在这篇特稿刊登数月后,被正式定名为“同性恋疾病”或“新瘟疫”。
其实,这篇特稿是在讲述美国里根政府上台后,社会氛围对同性恋者渐趋不利,诸如“道德大众”等极端保守团体与宗教狂热分子盯上同性恋解放运动,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当街放火烧毁和同性恋有关的影片,将图书馆架上的“邪书”集中销毁。华盛顿特区与得克萨斯州立法禁止已婚夫妻以外的性行为;教会组织下定决心,一定要置同性恋者于死地。
这些都是极容易被忽视的告示。
一位国会参议员甚至建议修改法律,将所有同性恋者判处死刑。
特稿作者本人当时并未意识到,这篇文章对于日后的研究意义重大。
告示的短文主要描述一种名为亚硝酸戊酯,能够扩张血管、使心跳加快的药物。在跳舞或做爱时吸入这种药物,会突然产生高潮与快感,因此备受夜店与性爱夜总会的熟客青睐。艾滋病危机爆发初期,最初的理论认为,就是这个亚硝酸戊酯导致这种“新瘟疫”的。
异常火红的落日,是暴风雨来袭前的信号。
仿佛水面上的涟漪,片刻后,湖水就恢复平静。读者可能知道,几位美国同性恋者感染了症状为肺部发炎的疾病——真是太凄惨了,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这种看似神秘,但基本上平庸无奇的肺部发炎竟会导致这么多人病危,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