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诗作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时作者寓居西湖之孤山。原诗十四首,此为其中的第二、九两首,皆以湖景为主,着重写它的幽美与宁静。姜夔写这组诗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南宋国力还较强,所以诗人笔下的西湖还是恬静的,诗的风格亦清妙秀远。
1.周密:《齐东野语》卷一二“姜尧章自叙”,中华书局,1983年。
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一)诗
1.殷光熹:《姜夔诗词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
他的诗,今传《白石道人诗集》,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他写诗初学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后又改学晚唐,杨万里称赞他“于文无所不工,甚似陆天随”,把他比拟为晚唐隐居在吴淞江上,自号天随子的诗人陆龟蒙。所以他的诗能于江西派清劲爽朗中兼有晚唐诗绵邈蕴藉的风神。其《昔游》诗写他早年的江湖游历,有声有色,气魄不凡。他的七言绝句比五、七言古体写得更好,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张鉴死后,姜夔生活失去依靠,只好求食于浙东、嘉兴、金陵等地的朋友。晚年穷困潦倒。嘉定十四年(1221)卒于西湖。家贫不能治理丧事,友人吴潜等人给以资助,葬于钱塘门外西马塍。
写这首名作的时候,姜夔只有二十岁左右。如词序中所说,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汉阳沿江东下过扬州时所作。当时距金主完颜亮南侵(公元1161年)已十五年,距符离之败(公元1163年)也有十三年,而扬州城依然“四顾萧条”,悄无人烟。这不能不激起作者的无限感慨和悲愤。此词即通过对扬州遭劫后的荒凉景象的描写,并结合自己身世之悲,寄寓作者深沉的家国之恨。全词的情调显得十分哀凉而低沉,但韵味却十分浓厚。难怪陈廷焯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又如《永遇乐》(云鬲迷楼)等,写江北人民盼望统一的急切心情,激励辛弃疾完成澄清中原的历史重任,在白石词中是难得的。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苑墙曲曲柳冥冥,人静山空见一灯。
白石幼年随父(名噩)宦居湖北汉阳,十四岁父亲去世,又依姐姐居住,少年时代大致在汉阳度过。成年后,为寻求出路,曾出游扬州,旅食江淮一带。从他词中所写的“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鹧鸪天·元夕有所梦》)的句子看,他可能在合肥有过一段情事。
这是姜夔七绝的代表作。作者于绍熙二年(1191)冬,冒雪到苏州石湖拜访范成大,在那里住了一个月,直到除夕晚上才乘船返回湖州。在船上,诗人将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写成十首绝句,这里选录的是组诗中的第一、三、七首。这三首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沿途所见的种种景物,而且还抒写了他对这些景象的强烈的感受。诗的构思高妙,画面生动,清新别致,确有无穷韵味。难怪杨万里对这组诗极为称赏,认为“有裁云缝月之妙思,敲金戛玉之奇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引)。又如《湖上寓居杂咏》:
(二)词
他论诗提倡“高妙”,所谓“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所著《白石道人诗说》,为南宋诗论的重要篇章,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在南宋词坛,姜夔是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不仅影响了宋末的王沂孙、张炎等人,还下开清代朱彝尊等浙派词人,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姜夔的创作,最有名的还是他的词。从内容上看,白石词多是纪游、咏物以及爱情之作,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这几乎是婉约派词人的通例。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词在思想内容上毫无可取之处。《扬州慢》便是姜词中思想性较强的一首:
白石一生与功名无缘,他早年考过功名,但没有结果。四十岁那年,有过一次“诏免解与试礼部”(不必经过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进士的考选)的机会,那是因为他曾向朝廷上《大乐议》(《宋史·艺文志》),皇帝赐予他的,但还是没有考取,遂以布衣终身。
3.唐圭璋:《姜白石评传》,《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谢桃坊:《姜夔事迹考辨》,《词学》第八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他严守格律,追求“清空”,所谓“清气盘空,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读姜夔的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王国维虽有微词,但同样揭示了姜夔的词风。我们认为,“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也是一种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但他有时用典过多,又产生了词意晦涩的毛病,影响是不好的。 三、主要参考文献
黄帽传呼睡不成,投篙细细激流水。
1.《白石诗集》一卷附《诗说》一卷,清光绪榆园丛书刊本。
2.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姜夔在南宋文坛上以博学多才著称。他不但擅长诗词,而且还精通书法和音乐,曾上书论雅乐,进《大乐议》、《圣宋铙歌鼓吹曲》。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
一、生平事迹
淳熙十三年(1186),白石三十二岁,在湖南结识了福建老诗人萧德藻,萧氏欣赏他的文才,把侄女嫁给他,并带他寓居浙江湖州。由于萧的介绍,他又结识了杨万里。杨万里赏识他的诗才,又把他介绍给范成大。绍熙二年(1191)冬,白石冒雪访范成大于苏州,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多月,应主人之请作了《暗香》和《疏影》两首新曲。范成大对此“把玩不已”,颇为赞赏,并把家中一个名叫小红的歌女送给白石。白石和小红的关系很好,他每次写成新词,自己吹箫,小红伴唱。这种适意的生活,就是他在《过垂虹》诗中写的:“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三)其他
(一)传记
3.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该书附有解评、版本考、序跋。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二)作品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白石中年以后,濒于贫困潦倒,幸亏有张鉴的帮助,生活还算过得去。张鉴是南宋大将张浚的孙子,在杭州、无锡等地拥有田宅,曾想出资为姜夔买官爵,被姜夔谢绝了。姜夔称他和张鉴“十年相处,情甚骨肉”,大约他长期寓居西湖,浪游浙东、无锡等地,主要依靠张鉴资助。
——《疏影》
大概由于他一生未曾做官,《宋史》没有给他立传。其生平事迹散见于笔记和其他文字材料。 二、创作成就
——《暗香》
这两首词,都是作者应出使金国归来的范成大之请而创制的。其调名来自北宋林逋的《山园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暗香》与《疏影》同咏一题,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前一首词以梅花为线索,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与盛衰之感。全词咏梅与忆人融合一体,神形兼到,境界高洁,构思精妙。与《暗香》着重对往昔的追忆不同,后一首则集中描绘梅花的幽独孤高的形象,寄托了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爱之情。两首词里显然都有作者的寄托,但由于构思精巧,笔调清婉而不失刚健,读来备感韵味深长。张炎在《词源》里说:“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可见评价之高。
2.夏承焘:《姜白石系年》,见《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唐圭璋、潘君昭:《论姜白石及其词》,《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第3期。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县)人。大约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卒于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
分明旧泊江南岸,舟尾春风飐客灯。
南宋后期,宋、金两国日趋衰弱,双方都无力发动进攻。这时勃兴于塞北的蒙古人,发动了侵金战争,相距较远的南宋王朝倒可以继续偏安一隅,暂时过起太平日子了。于是,朝廷上下,文恬武嬉,又继续过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的奢侈淫逸生活。在这种政治风气的影响下,词坛上爱国主义的呼声渐趋微弱,代之而起的是以姜夔为代表的格律词派。这派著名的词人有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他们远离社会现实生活,专在艺术技巧上刻意求工,以满足当时社会上流连光景、吟玩性情的生活趣味。
姜夔对词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上。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今传《白石道人歌曲》存词八十多首,其中有十七首注明工尺谱(中国古代的记谱形式),是研究宋代词乐和中国古典音乐的珍贵资料。他继承了周邦彦格律精长的传统,却又不满于周派词人软媚无力的风格,于是用江西派诗人瘦硬生新的笔法入词,所作往往音调谐婉优美,笔致清拔劲健,意境含蓄深远,创作出一种清幽冷隽的意境。他的词风是婉约与豪放两大派“嫁接”之后的产物,它在传统词的“柔美”中多少引入一点“刚美”。这种艺术上的特色集中表现在他的两首自度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