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录学方面,他也很精通,曾参与编撰《崇文总目》,写了《叙释》,实即图书分类法。
2.诗歌
他有一些思想性较强的诗,如《食糟民》、《边户》、《明妃曲和王介甫》等。另外,他还写了不少清新秀美、情景交融的小诗,如《画眉鸟》、《戏答元珍》、《丰乐亭游春》等。《戏答元珍》诗云:
除了与宋祁编修《新唐书》外,他还独自编写了《五代史》,为了区别于宋初薛居正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新五代史”。
1.张华盛:《欧阳修》,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
他的记叙文,除了山水游记,还有不少描写亭园和记事记物的杂记。这类散文大都写得情文并茂,如诗如画。《真州东园记》从今昔对比方面来写园中的景色,生动传神,历历如绘。《岘山亭记》着重结合岘山亭的古迹,围绕着一个“名”字和一个“思”字抒发议论,手法别致,妙得神韵。《丰乐亭记》、《醉翁亭记》等则是描写自然形胜的山水游记。其中以《醉翁亭记》最为著名。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细致的艺术笔触,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景色,以及他和滁人的游乐。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情寄于字里行间。在描写上,本文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概括力极强。文中第二段的景色描写,尤为人称道:
5.杨希闵:《欧阳文忠公年谱》,收入《十五家年谱丛书》,光绪间刊本,扬州古籍书店1958年重印。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6.陈必祥:《欧阳修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欧词比晏词为胜,不只在感情沉挚这一点上,而且在内容上比晏词也有所开拓,不仅有十三首描写颍州西湖美景的《采桑子》,有两套共二十四首描写时序节令、民情风俗的《渔家傲》,而且还有不少述怀、咏史之作。可见,在词的发展史上,欧阳修比晏殊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更大。前人说他的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符合实际的。
(三)其他
神宗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怀着对变法的不满情绪,请求出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并自号“六一居士”。他的一位朋友曾问他为何要叫“六一”,他解释说:“我有藏书一万卷,收集三代(指夏、商、周)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再加上我这样一个老头就生活在它们中间,这不就是六个‘一’吗?”(见所著《六一居士传》)可见他这时的政治热情已大大衰退了。
在这里,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色、容、气、意、声等方面生动地刻画出一幅肃杀的秋的图画,用笔十分精当。
这首诗,题又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写于景祐四年(1037)作者贬官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时。诗写作者被贬之后的抑郁心情,但通篇情与景融为一体,写得清新自然,曲折有致,于失意愁怨之中饱含着乐观与自信,是欧阳修律诗中写得较好的一首。据说,作者对这首诗也很自负。
1.散文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这段文章,一句概括一个特定时间和季节的景色。寥寥几笔,作者就让我们领略到醉翁亭周围朝暮多变、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画一般的景色。全文语言生动贴切,句子骈散相间,长短错落,读起来音节抑扬顿挫,忽起忽落,给人一种美的感觉。
6.杜维沫、陈新:《欧阳修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总之,欧阳修的散文,无论议论、叙事,写景抒情,都写得简洁明畅,从容不迫,具有“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苏洵《上欧阳内翰书》)、疏朗自然等特色。在前代作家中,他特别重视对韩愈散文的学习,但并非机械地模仿,而是在吸收韩文特长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风格。
在史学方面,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新唐书》中的纪、志、表都是欧阳修写的,列传部分由宋祁执笔。当时,朝廷怕风格不一致,特命欧阳修担任主笔,并兼做最后的校勘审定工作。但欧阳修十分尊重宋祁的意见,遇到问题总是和他共同研究,从不凌驾于他人之上。《新唐书》编成后,仍然将列传部分署了宋祁的名字。后来宋庠丞相知道后,大为感慨地说:“自古文人相轻,唯独欧阳修与众不同。”
郑氏是一个有志气的女人,她出身江南名族,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又注意对子女的教育。丈夫死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笔,她就用芦苇秆画地教欧阳修识字,还经常把欧阳观的为人讲给孩子们听,叮嘱他们遇事不要随声附和,随波逐流,这对欧阳修的影响是很深的。
2.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见《欧阳文忠公文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他的议论文,除了集中的政论、史论文外,还包括其书信、序跋、赠序、杂文里的议论文。
3.宋柏年:《欧阳修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
另外,他的《读李翱文》也可看作抒情文,着重抒写作者忧时伤世之情。
这首词写深闺思妇的愁苦心情,似乎也比晏殊的词更加委婉含蓄,真切细腻,因此也更富韵味。末两句以眼前景写内心情,更臻妙境。毛先舒对此有所评析:“因花而有泪,此一层意也;因泪而问花,此一层意也;花竟不语,此一层意也;不但不语,且又乱落,飞过秋千,此一层意也。”(《古今词论》引)这种写法,可谓“深婉”之极。
4.黄畲:《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
在文学批评方面,他著有《六一诗话》,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评论的“诗话”形式。
(一)传记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他以卓越的创作实践活动,扭转了宋初以来绮靡晦涩的文坛风气,促使北宋中叶出现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宋代古文运动”。这个运动,在欧阳修的发动和领导下,经过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古文家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与唐代古文运动并称的辉煌成就。而在这一革新运动的过程中,欧阳修不仅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赢得了当时文坛领袖的盛誉。
5.黄公渚:《欧阳永叔文》(选注本),商务印书馆,1933年。
他的抒情文,感情澎湃,语言婉丽,寄慨遥深。如《祭石曼卿文》,为祭奠友人之作,文中三呼曼卿(名字是延年),感情沉痛,如泣如诉,感人至深。他还有一些赠序,抒情色彩也很浓。如《送杨置序》,表达对朋友失意的同情和劝勉,并为之鸣不平。
3.词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不仅在结构上浑然天成,而且写出思妇心随人去的动人情景,这比晏殊一味用眼前的落红归燕衬托思情要更深一层!《蝶恋花》词也是千古传诵之作:
3.《六一词》,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8.陈新、杜维沫:《欧阳修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的欧阳修考中了进士。第二年,任西京留守推官。北宋的西京,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当时西京留守是西昆诗派的代表人物钱惟演,同在钱惟演幕下的还有尹洙、梅尧臣。欧阳修和他们一道,写作古文,唱和诗歌。梅尧臣诗“清丽、闲肆、平淡”的风格,尹洙文“简而有法”的特点,对欧阳修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欧阳修学习很刻苦,家贫无钱买书,他就去向别人借书来读。他特别喜欢读韩愈的文章,有一次他在一个姓李的人家里,看到六卷《韩昌黎先生文集》,高兴极了,立刻借回家中诵读,一口气读到深夜,竟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正因为好学,后来才成为四海闻名的大文学家。
他的一些墓志铭、神道碑、墓表等,主要也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如《泷冈阡表》,是为他父母墓道撰写的碑文,全文以叙事为主,兼有怀念、悼念、纪念之意,写得纡徐曲折,真切感人。
(1)议论文
5.曾枣庄:《欧阳修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6年。
2.郭正忠:《欧阳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总之,欧阳修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能在散文、诗、词、史传以及文学批评等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与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相传欧阳公作《画锦堂记》,已经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而那人回去已经走得很远了,他猛然想到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应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立刻就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好把那两个“而”字加上。(引自朱光潜《艺文杂谈》,黄山书社,1986年)加上两个“而”字,由原句的局促而变得舒畅,由原句的直率而变得抑扬顿挫。到了晚年,他为了整理自己的文集,竟对平生所作的文章重新逐字逐句反复锤炼推敲,往往一篇文章要修改数遍至十数遍,有的甚至改得原字一个不剩。他的继配夫人薛氏见他很劳累,便劝阻他说:“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为什么这样折磨自己,是怕老师生气吗——引者注)?”欧阳修回答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不怕先生发怒,却怕青年笑话——引者注)!”(见明·顾元庆《檐曝偶谈》) 三、主要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卷三一九《欧阳修传》,中华书局,1977年。
在欧阳修的抒情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秋声赋》。这是一篇散赋,主要写由秋声、秋景引发的人生感慨,文笔优美,音调铿锵,尤其是突破了传统旧赋的对仗和律体,标志着赋体走上了散文化的道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就是步欧阳修《秋声赋》的后尘创作的。其中描绘秋色秋声的一段文字尤为精彩:
他出身小官僚家庭,父亲欧阳观做过几任低级的地方官吏。欧阳修四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郑氏带着他投靠当时在随州(今湖北随县)任推官的叔父欧阳华。
至庆历五年(1045),又被人诬陷。事情是这样的:欧阳修有个外甥女,长得聪明俊秀,常住在他家。左丞相夏竦等人便借此在皇帝面前告了他一状,说他同这个外甥女有暧昧之事。仁宗听了很恼火,便派人来调查。诬告他的人又私下买通了查证的密使,终于给欧阳修定下了“罪名”,将他由谏官、知制诰贬为滁州(治所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他自号醉翁。欧阳修的外甥女本来是个孤女,他把她抚养成人,谁料政治风浪将他推到了“罪人”的处境,成为他贬滁州的直接原因。
6.黄进德:《欧阳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7.施培毅:《欧阳修诗选》,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
其中政论文,大都立论明确,切中时弊,笔锋犀利,战斗性强。《朋党论》通过区分小人之党与君子之党,有力地回击了保守派对革新派的攻击。《与高司谏书》严正辛辣地驳斥了高若讷之流对范仲淹的诽谤和诬蔑,深刻揭露了他们自私自利,阿谀奸猾,“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的嘴脸。史论文如《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从强盛到衰亡的史实的具体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文笔曲折,议论精辟,而且抒情意味很浓,被茅坤称为“千年绝唱”。
除散文诗歌外,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他的词有二百四十多首,但与其散文、诗歌相比,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多言恋情游宴、伤春惜别之类。这与当时人们对词的看法有关,认为词是“艳科”,不登大雅之堂,只不过是“娱宾”、消遣的工具而已。所以欧阳修也一反在诗歌散文中的庄重、拘谨面孔,把那些不宜在诗文中表现的风流蕴藉的情调,一股脑儿写进了词里。不过,他的词已摆脱花间派铺金缀玉、脂香粉腻的习气,在冯延巳词的影响下向清隽一路发展,词风与晏殊接近,因而词家常晏、欧并称。但从具体词作来看,他们虽同出一源,受冯延巳影响较深,却又存在着不少差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修得其深。”这所谓“深”,大概是指欧阳修所反映的思想感情要比晏殊词真挚和深沉一些。这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踏莎行》,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二)史学及其他
(一)文学方面
(2)记叙文
(二)作品
随着政治地位的提高,欧阳修晚年趋于保守。王安石变法时,他站到了反对“新法”的守旧派一边。
(3)抒情文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4.黄一权:《欧阳修散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熙宁四年(1071),他多次上书要求退休,因而在同年六月以太子少师告老,退居于颍州(今安徽阜阳),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了,终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 二、创作成就
在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中,他的散文数量很大,成就也最高。他一生所写的散文,有数百篇。这些散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议论文、记叙文、抒情文。
4.华孳享:《增订欧阳文忠公年谱》,收入《昭代丛书·丙集补》,道光间刊本。
2.《欧阳文忠全集》,《四部备要》本。
3.苏澈:《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一、生平事迹
欧阳修开始踏上仕途,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指出土地兼并和徭役繁重等弊端,要求实行“宽简”的政治。所谓“宽简”,就是尽可能不要生事扰民。他主张革新政治,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运动。三十岁时,朝廷发生了宰相吕夷简与范仲淹之间的政治斗争,范仲淹等人被诬为朋党而遭贬,欧阳修为之辩解、抗争,遭到吕夷简等保守派的排挤和打击,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但欧阳修知识渊博,加之学习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些诗过于散文化,忽视了形象思维的运用,缺乏诗味,对后世不免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他于庆历六年(1046)在滁州写的《题滁州醉翁亭》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效果就远不如直接用散文的形式写出的《醉翁亭记》。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欧阳文忠公集》,《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但他由于政治上、文学上的才能受到朝廷的重视,在贬官不久,即得到起用。仁宗嘉祐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嘉祐六年(1061)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诗歌创作的成就不及散文,但也不乏佳作。他的诗,也学习韩愈,具有韩诗雄健的气势,而又避免了韩诗造语险怪和生僻的不足,像他的散文一样能做到平易晓畅,清新流丽,一洗“西昆体”的浮艳诗风。诚如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评:“欧阳文忠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他对金石、考古也颇感兴趣,收集整理文献文物,写成了我国第一部金石考古著作《集古录》。
后官职有回升,曾担任龙图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知谏院(谏官)等职。
欧阳修,字永叔,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