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唐宋文学六十家 作者:潘裕民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上一章 下一章

一是社会原因。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败,从此一蹶不振。到贞元、元和时期,经济曾一度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相对稳定,出现了史家所谓的“中兴”局面,但实际上唐王朝的内部斗争和矛盾并没有缓和。当时土地兼并的现象愈发严重,进一步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和矛盾。所有这些,严重地威胁着李唐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思潮,就借助儒家思想来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和唐王朝的统治。随着儒学复古运动的政治斗争的发展。古文运动就蓬勃开展起来了。

5.顾易生、徐粹育:《韩愈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在表现艺术上,他的诗歌想象奇特,气势宏伟,意境壮阔,形象鲜明,在中唐诗坛上别树一帜,成为“尚奇”诗派的开创者,与诗人孟郊在诗史上合称“韩孟”。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一位别开生面、勇于创新的诗人。清人叶燮赞美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宋人苏(舜钦)、梅、欧、苏、王、黄,皆愈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原诗内篇》)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提倡者和领导者,而且还是个实践者。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给我们留下了三百余篇古文。这些古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叙述、议论、言情,都生动流畅。

1.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全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但是,他有些诗篇过于散文化、议论化,即以文为诗,好发议论,追求“奇崛险怪”,大量采用一些僻字晦词、拗腔硬语,对后世有不良的影响。如《南山》一诗,长达一百零二韵,一韵到底,且用险韵,用“或”字句五十一句,叠字句有十四句,破坏了诗歌的语言特征和自然的音韵节奏美。还有《谢自然诗》,斥责谢自然学道求仙之妄,是议论最多的一首诗。 三、主要参考文献

1.皇甫湜:《韩文公墓铭》、《韩文公神道碑》,均见《四部丛刊》本《皇甫持正文集》。

4.陈迩冬:《韩愈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长庆四年(824)十二月,韩愈因病卒于长安住所,享年五十七。

此诗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描写,将无形的琴声化为可以感知触摸的物象,堪称绝妙,可与白居易《琵琶行》、李贺《李凭箜篌引》媲美。

应该说,当时韩愈和柳宗元领导古文运动,是出于政治斗争和文学发展的需要。这次运动以复古为核心,是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改革运动。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理论。这里的道,实际上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这是韩愈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从这一基本理论出发,他在创作形式上讲究文章的独创性、准确性、生动性,这与内容空洞、形式浮夸艳丽的骈文相比,有明显的好处。他的这些主张通过他的弟子宣扬出去,对当时和后世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苏轼曾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庙碑》)。所谓“八代”,是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韩愈聪明好学,自知读书。七岁时,他听别人读书,很快便能背诵下来,年龄稍大一些,竟能“日记数千言”,到十八岁,已能尽通六经百家之学。他小时候,为了躲避藩镇之乱,曾一度避居到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十九岁时经宣城官吏介绍去长安考试,二十五岁(贞元八年)中进士,到二十九岁才入仕途。先后担任过汴州(河南开封)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职。后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租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顺宗李诵即位,韩愈又被召回朝廷,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等职。这中间又有波折,官职忽升忽降。

(三)其他

3.童第德:《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长庆元年(821),镇州(今河北正定)发生了一次叛乱。这次叛乱以兵马使王廷凑为首,他杀掉了朝廷派去镇州做节度使的田弘正,要求其任命他为节度使,这实际上就是割据自立的行为。朝廷便发兵讨伐,不料反被王廷凑所围。于是,穆宗派韩愈去宣抚(说服),百官们都料定韩愈此行不能生还。元稹(时为宰相)更是叹息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意识到这点,令人阻止。而韩愈义无反顾,挺身前往,结果说服了王廷凑,使得官军得以解围。所以史书记载他因宣抚王廷凑有功,升为吏部侍郎,不久又为京兆尹。

一、生平事迹

第二,革新文体,建立新的文学语言。革新文体,就是反对骈文,提倡散句单行的秦汉式散文。在语言方面,一方面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求“词必己出”,创造出适于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新词汇,反对剽窃;另一方面提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要求“因事陈词”,繁简适宜,讲究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古文运动的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他的议论文,说理透辟,笔力雄健,很有特色。如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鬼》、《原人》,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精华糟粕并陈,而艺术成就较高。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谏迎佛骨。当时,陕西凤翔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收藏着一块化石,僧人们纷纷传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宪宗信佛,这年正月,派人把佛骨迎到宫中来,顶礼膜拜。三天之后,又送诸寺供奉,轰动了整个长安城,笃信佛教的王公士庶,百十为群,奔走施舍,唯恐落后。有的甚至弄得倾家荡产,烧顶灼臂以求供养。对此,韩愈上《论佛骨表》反对,说这是伤风败俗,并说东汉以来信佛的天子都是短命,有的帝王信佛,使得国家大乱。宪宗看了大怒,要判他的死刑。后来由裴度、崔群等力救免死,远贬潮州(今广东潮阳县)刺史。

(一)散文

他的抒情文,感情深挚,婉曲动人。如《祭柳子厚文》、《送董邵南序》等,都是抒情性较强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祭十二郎文》。此文作于贞元十九年(803)五月,时韩愈三十五岁,在长安四门博士任上。文章敢于打破作祭文多用四言韵语或骈文的传统模式,而以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内心的悲痛,表达对亡侄的哀悼。全文写得深切往复,凄楚哀婉,语真情真,毫不做作,读来回肠荡气,催人泪下,不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卒于穆宗长庆四年(824)。他出身小官僚家庭,父亲韩仲卿做过武昌县令和秘书郎等小官。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所以说“三岁而孤”。于是就跟着他哥哥韩会过日子,后来他哥哥死了,由他嫂嫂郑氏抚养成人。

韩愈也写了不少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三百余篇。这些诗歌的内容也很丰富,有的抨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如《汴州乱》、《归彭城》、《龊龊》等;有的写个人的痛苦和遭遇,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有的描写自然景物,如《山石》等;《听颖师弹琴》则是历来传诵的摹写音声的名篇:

但他的散文有少数篇章文字古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佶屈聱牙”,使人不容易懂。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最有名的议论文要推他的代表作《师说》,文章写于公元803年。韩愈当时虽然才三十五岁,官职也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已经有了名望。作为一篇说理文,它着重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批判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在艺术风格上,这篇文章体现了韩文雄健明快、汪洋恣肆的特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韩愈的政治思想看,他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进步的一面。他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倡仁政,反对朝廷苛重赋税;反对佛老,提倡儒家学说。这些主张的根本目的,虽然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性。但他反对王叔文等的“永贞革新”,这是他的政治错误。另外,他在《原性》中把人性分为三品,即统治者为“上品”或“中品”,劳动人民为下品。这种观念,也是反动、落后的。 二、创作成就

直到元和十五年(820)九月,穆宗即位,韩愈才被召回京,任国子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不久转兵部侍郎。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中唐时期由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简言之,它是以儒学为旗帜,以复古为号召,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统治为目的的散文革新运动。它是针对两晋六朝以来的骈文流弊而提出来的。

2.吴孟复:《唐宋古文八大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他的记叙文,善于选取题材,写得形象鲜明,生动可感,富有文学性。如《张中丞传后叙》就是一篇文学性很强的记叙文,它记叙了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死守睢阳、英勇抗战的事迹。文章包括议论和叙事两个部分,互相结合,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另外像《燕喜亭记》、《蓝田县丞厅壁记》等,虽然写法不同,但都很生动,别具一格。

2.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一)传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散文中有很多警句成为现代成语,如:“俯首帖耳”、“摇尾乞怜”、“面目可憎”、“落井下石”、“愤世疾贤”、“伤风败俗”、“虚张声势”、“语言无味”、“同工异曲”、“出类拔萃”、“动辄得咎”、“俱收并蓄”、“不平则鸣”、“杂乱无章”等。还有两句有名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二)诗歌

二是文学本身的内在因素。它是我国散文发展到一定时期有所变革的必然结果。两汉以前的散文自由质朴,到六朝骈文鼎盛,散文中衰,隋和初唐虽有李谔、刘知几、陈子昂等人反对骈文,但成效较微。开元、天宝以后,出现了元结、李华、萧颖士、柳冕等一大批古文家,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们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创作上未完全摆脱骈文的影响而别开生面。因此,总结从刘勰到柳冕三百年间反对骈文、提倡古文的经验教训,彻底改变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这一历史重任,就落在韩、柳身上。韩、柳正是在这个长期酝酿准备的基础上,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掀起古文运动,并取得了胜利的。

(二)作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六《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

第一,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为道服务。韩愈所谓“道”,指的是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为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提倡古文运动,是为了更有力地宣传儒家的正统思想,这对于后代曾发生了不好的影响。但在当时,韩愈强调儒学建立道统,从排佛和反对骈文这个角度来看,则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柳宗元也尊儒道,但他属于政治革新派,持无神论和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与韩愈又有区别。

3.刘昀等:《旧唐书》卷一六〇《韩愈传》,中华书局,1995年。

2.李翱:《韩吏部行状》,《四部丛刊》本《李文公集》。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从文学创作上看,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首领,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

元和十二年(817),淮西(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元济发动叛乱,宪宗以主战派宰相裴度前往讨伐,韩愈被任为行军司马,随裴度出征,十二月,淮西平定,擒吴元济,韩愈因功升到刑部侍郎(副部长),写有《平淮西碑》。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5.钱冬父:《韩愈》,中华书局,1980年。

韩愈,字退之。对于他的籍贯,从新、旧《唐书》至今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南阳(今河南邓县)、河阳(河南孟县)、昌黎(河北昌黎)。据考证,应以河南河阳为确。韩愈每自称“昌黎韩愈”,这是因为昌黎时为韩氏之望族,唐人讲究门第郡望。人们也因此管他叫“韩昌黎”。又因他官终吏部侍郎,卒谥文,后世又称他“韩吏部”、“韩文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1.陈克明:《韩愈述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