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作者:陈久金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四节 天地形成与宇宙轮回

上一章 下一章

中国古代对于天地形成的原因有多种猜想,最早的可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其上曰:在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一片浑沌空洞,所以叫做太始。在那空廓中,道就开始形成。有了道,空廓才生成宇宙,宇宙又生出元气。清轻的元气互相摩擦,向上而成为天。浊重的元气逐渐凝固,向下而成为地。阳气积聚久了就生成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气积聚久了生成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太阳和月亮过剩的精气变为星辰。这种猜想先是伴随着盖天说流行,后来为浑天家张衡所用,只将盖天家天在上地在下的说法改为“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一经形成是否不再变化?自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把宇宙分为创始、稳定、毁坏和消亡四个阶段,认为宇宙消亡以后还会重新创生。佛教的这种宇宙轮回思想,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北宋的邵雍甚至“计算”出宇宙以12.96万年轮回一次。朱熹还以山石中有蚌壳化石来作为天地毁而再造的证据。现代天文观测已证实,各种天体都会经历爆炸、毁灭、再生的过程。但山上的蚌壳化石却是地壳再造运动所致。

宋代朱熹发挥了这一猜想。他认为,天地初开时,只有阴阳二气。二气交错运行,互相摩擦,淀出许多渣滓,固结在中央,形成地。气中清轻的部分上升,形成天、日月和星辰。这些天体在地之外环绕运转,而地在中央静止。这虽然不乏接近真实的成分,但只是朱熹靠纯粹思辨悟出,与西方康德的天体演化理论有着本质的不同。

由于目力观测,古人对宇宙的了解只限于太阳系以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思想超越这个范围。南宋邓牧在《伯牙琴·超然观记》中说:“天地大也,其在虚空中不过一粟耳……谓天地之外无复天地,岂通论也。”邓牧已从哲学的角度推论出太阳系以外还有空间,还有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群。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