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 | 鸡鸣 | 晨时 | 平旦 | 日出 | 蚤食 | 食时 | 东中 |
0 | 1:30 | 3:00 | 4:30 | 6:00 | 7:30 | 9:00 | 10:30 |
日中 | 西中 | 时餔 | 下餔 | 日入 | 黄昏 | 夜食 | 人定 |
12:00 | 13:30 | 15:00 | 16:30 | 18:00 | 19:30 | 21:00 | 22:30 |
前人早就注意到,在西汉以前的古籍中,记时方法与后世几乎完全不同,不是用子时、丑时等的记法,而是用食时,餔〔bu不〕时、人定等陌生的时称。这类对时间的称法,在《史记》、《汉书》、《黄帝内经》等书中到处可见,近年出土的西汉以前的有文字记载的简牍等实物,也都证实了当时实用的就是这套纪时制度。为了说明这套时制与后代的对应关系,曾有人对此作出注解,例如对《资治通鉴》和《黄帝内经》的时称名均有人作过注,认为这些时称是十二时制的异名。但是《淮南子·天文训》连续记载有15个时称,《黄帝内经》也有14个不同的时称,故以上古人的理解有误。近年来人们对西汉时制作出深入研究,才揭开了十六时制的秘密。这十六时制的名称及与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由于冬夏白昼和黑夜的长短时间不等,故这十六时制中的每一个时段冬夏所占时间的长度是否相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外国古代也有十六时段的分法,不同国度之间是否存在过这种时制交流,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纪时制度,是以某时间为起点将一昼夜划分为多少段的方法。中国古代所熟悉的纪时制度是十二时辰、刻漏制和五更的分法。可是在西汉中期以前,由于这些方法不够完善,通用是十六时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