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字里中国 作者:张素凤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七、人们心目中的圣人

上一章 下一章

随着人们对孔子推崇程度的不断提高,“圣人”的含义逐渐发生转移。“圣人”由侧重对人们知识能力方面的评价变为侧重对人的道德方面的评价,而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也就是指“德才兼备”的人。

“圣”的这个意义在文献中有很多用例。根据《国语·鲁语》记载,吴国攻下越国会稽后,在会稽获得了特别巨大的人骨。吴国的国君派使者向孔子咨询这是怎么回事。孔子告诉他,大禹治水时,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会稽山议事,防风氏迟到,大禹下令杀死他,他的骨节特别长,相当于当时车厢的长度。使者又问孔子,防风氏是哪个部落的首领,孔子说,他是“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使者又问:人的身高极限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最矮的是僬侥氏,身高只有三尺,最高的是他的十倍,也就是身高三十尺。使者不禁慨叹,孔子真是圣人啊!显然,使者慨叹说孔子是圣人的原因,是孔子知识十分广博,无所不通,无所不晓。因此,这里“圣人”的意思就是与字形相切合的本义。同样,《论语·子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判断孔子为“圣者”的根据是孔子“多能”,也就是懂得多,会得多。在“执竿入城”这则笑话中,那位自作聪明的老人说“吾非圣人,但所见多耳”,也是把见多识广与“圣人”相联系。这说明当时“圣”的主要内涵和判断标准是“知识广博,无所不通”。

章节插图

“圣”的甲骨文字形作“章节插图”,像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突出巨大的耳朵,旁边有一个口,表示听闻广博,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在此基础上,“圣”又引申有“精通一事,对某门学问、技艺有特高成就的人”的意义,如“画圣”“棋圣”“诗圣”等。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