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参加了,代徐敬业主持宣传与军中书檄。最有名的《讨武瞾檄》,就出于他手笔。传说武则天刚看到这篇骂她的妙文的时候,满不在乎,并且还嘻嘻哈哈的,但是读到其中“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睁着眼睛说:“谁写的?”左右告诉她,骆宾王写的。武则天埋怨说:“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么这样的人才没给注意到!)
幼年即羡闻我摄政睿亲王致书明臣史可法事,而未见其文。昨辑宗室王公功绩表传,乃得读其文,所为揭大义而示正理,引春秋之法,斥偏安之非,旨正辞严,心实嘉之。而所云可法遣人报书语多不屈,固未尝载其书语也。夫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不载其语,不有失忠臣之心乎?且其语不载,则后世之人将不知其何所谓,必有疑恶其语而去之者,是大不可也!因命儒臣物色之书市及藏书家,则亦不可得。复命索之于内阁册库,乃始得焉。卒读一再,惜可法之孤忠,叹福王之不慧,有如此臣而不能信用,使权奸掣其肘,而卒致沦亡也。夫福王即信用可法,其能守长江为南宋之偏安与否,犹未可知。而况燕雀处堂,无深谋远虑,使兵顿饷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唯有一死以报国,是不大可哀乎?且可法书语初无诟谇不经之言,虽心折于睿王,而不得不强辞以辩,亦仍明臣尊明主义耳!余以为不必讳亦不可讳,故书其事如右。而可法之书,并命附录于后。夫可法即拟之文天祥,实无不可。而《明史》本传乃称其母梦文天祥而生,则出于稗野之附会,失之不经矣!
乾隆皇帝不但为史可法出版了遗作,并且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史可法就义以后一百三十一年,赐谥“文正”,建祀立碑,题像赋诗。在敕赐专谥文里,乾隆说史可法“砥行能坚,秉诚克裕,遭时坎坷,恒仗节以无挠;殉义从容,竟捐生而不悔。朕览披信史,轸念忠徽,予褒显于崇祠,用隆秩祀;示表章于往籍,载锡嘉名,象厥生平,谥为忠正。於戏!溯流芳于顽廉懦立,节或重于泰山;彰定论于世远风微,荣更逾于华衮。幽光特阐,鉴当年嗷日之心;正气咸伸,励万古疾风之节。钦兹茂典,慰尔英灵”。虽然史可法死后被他所反对的敌人如此礼遇赐谥,未免滑稽,但是古代统治者对敌人的度量,比起小气的国民党来,却足以发人深省了!
像武则天这种度量,在后代的统治者中,也有效法者可寻。明末清初时候,明朝的孤臣孽子史可法(1602—1645)复多尔衮书,拒绝招降,终于以四十三岁盛年,于乱军之中就义而死。他死后,他这封复多尔衮书湮没不彰。清初修《明史》,在《史可法传》中甚至不载此事。到了乾隆皇帝时候,敕修《历代通监辑览》,开始出现“先是我睿亲王多尔衮令南来副将韩拱薇参将陈万书等赍书致史可法,可法旋遣人答书”的话。乾隆“御批”说:
纯皇帝(李敖按:乾隆被尊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旨尝阅睿忠王传,以其致明史忠正公书,未经具载回札,因命将内阁库中所贮原稿补行载入,以备传世,真大圣人之用心,初不分町畦也。尝闻法时帆言,忠王致书,乃李舒章(雯)捉刀,答书为侯朝宗(方域)之笔也。二公皆当时文章巨手,故致书察时明理,答书义严词正。不唯颉颃一时,洵足以传千古,亦有赖忠王阁部二人之名节昭著故也!
汲修主人(清礼亲王昭梿)《啸亭续录》卷三也记此事,说:
1984年9月7日
〔附记〕关于史可法答多尔衮书,捉刀者有不同说法。据邓之诚《史忠正答摄政王多尔衮书》(《古董琐记》):“摄政王致史忠正书,为华亭李舒章雯笔,见《啸亭杂录》。史复书,乐平王纲笔也。纲字乾维。见南昌彭士望《耻躬堂集》。按谈迁《枣林杂俎》云:出自沔阳黄曰芳笔。曰芳庚辰进士。忠正俾答书,词颇峻。忠正手删之云:‘不必角口。’曰芳曾刻其原草。《借庵偶笔》云:乃新建欧阳五敕笔,江都强惟良脱稿。未知孰是。”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新唐书》说:“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旧唐书》说“伏诛”,显然是被杀了。
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入狱,写了《在狱咏蝉》,说:“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他死后,绝没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头号政敌!武则天的度量,真不简单!
骆宾王(约公元640—约684),浙江义乌人。他年轻时就会写文章,尤其精于五言诗,“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唐高宗时候,“为长安主簿。坐赃,左迁临海丞,怏怏失志,弃官而去”。
骆宾王死后,武则天找人寻访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