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悬崖边的树 作者:王德威 美国)

章节目录树

编后记

上一章 下一章

高嘉谦

此书分为三辑,各有不同关怀脉络,集中反映了王老师长年关注的几个核心议题。第一辑“古典今典,诗力文心”,除了文学经典与公民意识之形塑,是王老师针对人文学科的发展趋势发挥之议题,其他挑选的各篇序文,涉及几个关键词:抒情传统、近代文论、旧体诗新论,以及文学与文人的跨境离散。这些序文的最大特点,除了张扬各家专著的学术论点,往往精彩处还在王的点评与对话,碰撞的火花及洞见。藉由书序,王老师的关怀焦点,可以接应上他对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在小说研究之外,文论、新诗、旧体诗同样可以置入到文学与历史的辩证,攸关国家及个人主体论述在现代文学的表征。“文学”与“现代”因此有着微妙与复杂的对话关系。王老师的近年关怀重申抒情传统,目的不在复古,而是将抒情视为美学观照、生活风格,文类特征、情感结构不只是个人情绪的表现,同时代表了历史主体面对文化与时代的块垒。尽管序文是为他人的论著加持,但游走其间的论述脉络,引导的思路层次,倾注了个人对相关议题的开阔思考,个中识见总能打开论著的视野,让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王德威教授的《悬崖边的树》是近年作品的重要结集。作为王老师的学生,长年研读其文章,如今有机会替老师编一本选集,恰似给自己下了一道题目,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重点撷取和呈献老师这些年的学术思路与论述。这个选集系列,尤其强调不标榜学术长文,故我挑选了王老师这些年在学术研究之外,替同行的学术专著写作的序文,怀人忆旧的散文,以及学术性短文和文学评论。但熟读王德威论述的读者应该知道,这类看似较为简短的文章,依然透现出王老师惯有的敏锐洞见,以及学术关怀。

从以上三个面向的选文,简约勾勒了王德威的近年学术关怀。这些文章体现了他精准犀利的洞察力,以及介入新颖学术视域的对话能耐。选文严格说来不算学术专论,但清丽抒情却辩证张力十足的论述文字,依然是王德威自成一格的文学评论特色。希望这本选集可以带给读者愉快又充实的阅读体验。

最后一辑“文学行旅,小说中华”,在王德威长期关注的世界华语文学谱系内,提醒读者注意旅行的“中国性”议题。小说中华,尤其强调了“华语语系文学”作为思辨问题的视角,就是观察中华元素和中国想象如何在地域、族裔、社会、文化、迁徙、移民、殖民等面向的移动和转化,各地华语文学如何铭刻、再现、体验这些经验和想象,进而展现某种对话与辩证关系。专辑里的文章,是对横跨中国、马来西亚与美国的现当代华文文学的点评文字。其中数篇评述中国当代重要小说家及小说的短论,属于相关小说在台湾地区出版时的导论。这是面向华语小说世界的引介和评述,既能响应中国语境下的评论成果,亦能反映华语小说的众声喧哗,展示王德威个人的阅读眼界。

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在序文之外,王德威最能寄托学术情怀的文章,当属写作学界师长前辈的怀人散文和评述。第二辑“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本属讨论齐邦媛先生《巨流河》的文章篇名。挪为专辑标题,更能见出王老师对笔下人物保有一种温厚的理解和敬重。评述师长著作,或记叙往事,学术理性之余,处处留有温情。怀人忆旧之间,王老师为长者们建立了独特的人文典范。这个专辑涉及夏志清先生的文章最多,共有五篇。王老师跟夏先生的相处,无论于公于私,已是美国汉学界学术交游的佳话和掌故。

此书命名为《悬崖边的树》,跟曾卓的诗作同名,那是王老师的主意。个中体现了王老师长期将学术研究与现代意识联结所试图彰显的忧患意识与微言大义。那是知识分子对人文传统的承担,也是学术文字背后的个人胸怀。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