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曰:西戎献火浣布,昆吾氏献切玉刀。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刀切玉如䗶。布,汉世有献者,刀则未闻。
原文
还有一种说法:依汉朝的规矩,献香不满一斤的,不得接受。西方使者临走的时候,打开装香的器皿,取出一颗像大豆般的香来,涂擦在宫门上,这下子香气弥漫长安四周,数十里外也能闻到,经过个把月才消散。
译文
临邛有一口火井,直径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一百里。以前人们用竹木投入井中来取火,诸葛丞相曾前往观看。后来火势转旺,温度越来越高,用盆子盖在井上煮水,所得的盐比家火煮的要多。有人把家火投入井中,井里的火就灭了,直到今天再也燃不起来。酒泉郡延寿县南山有个著名的火泉,那儿的火喷出来就像火炬一样。
一说汉制献香不满斤,不得受。西使临去,乃发香器如大豆者,拭著宫门,香气闻长安四面数十里,经月乃歇。
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热,盆盖井上,煮水多得盐。入以家火即灭,讫今不复燃也。酒泉延寿县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
译文
译文
魏文帝黄初三年,武都西都尉王褒献石胆二十斤。四年,献三斤。
译文
译文
原文
汉武帝时,西海国有献胶五两者,帝以付外库。余胶半两,西使佩以自随。后从武帝射于甘泉宫,帝弓弦断,从者欲更张弦,西使乃进,乞以所送余香胶续之,座上左右莫不怪。西使乃以口濡胶为水注断弦两头,相连注弦,遂相著。帝乃使力士各引其一头,终不相离。西使曰:“可以射。”终日不断,帝大怪,左右称奇,因名曰续弦胶。
原文
徐公说:西域使王畅说硫黄矿出自足弥山,这座山离高昌郡八百里,那儿的硫黄高几十丈,方圆五六十亩。有人取带孔穴的硫黄,白天看去,孔上冒青烟,常高好几尺。夜晚看去,都像是燃着灯,光焰高一尺多,这是王畅亲眼看见的。足弥山的人说,当时天地间阴阳之气不和,人们都前往此山寻求护佑,果然毒气都自行消失了。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帝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燕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十余日,香由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
原文
《周书》上说,西戎进献火浣布,昆吾氏进献切玉刀。火浣布脏了,烧一烧就会干净;切玉刀切起玉来,就像切蜡一样。汉代有献火浣布的,至于献切玉刀的事则没有听说过。
译文
原文
原文
译文
汉武帝时,西海国有人献上五两胶,武帝把它交给了外库。剩下半两,西使佩着随身携带。后来跟随武帝在甘泉宫打猎时,武帝的弓弦断了,随从正准备重新绷上新弦,西使走上前去,请求用进献剩下的香胶来把弦接好,在座的人无不感到奇怪。西使接着用口湿润粘胶使之成水状,涂在断弦的两头,然后把断弦连接起来,再涂粘胶,这样,断弦就接起来了。武帝派了两个大力士各拉一头,弦怎么也拉不断。西使说:“现在可以用这弦来射了。”结果射了一整天也没断过弦,武帝大为震惊,手下人也都称奇。从此这种胶被称为“续弦胶”。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着毛车渡过弱水前来进献香料,武帝认为是普通香料,不是中国所罕见的,便没有对使者以礼相待。使者逗留了好长时间,有一次武帝巡幸上林苑,西方使者请求武帝听他禀告,并把香料献了上去。武帝拿过来一看,香料像燕子的蛋一样大,共三枚,与枣子相似。武帝很不高兴,就把它交给外库收藏。后来长安城里流行瘟疫,宫里的人都染上了疫病,武帝愁得不再欣赏音乐。西方使者前来求见,请求烧一枚进贡的香料来驱除邪气。武帝迫不得已依他所说去做,宫里的病人都豁然而愈。长安城里百里之外都闻到香气,这芳香持续了九十多天还没有消散。武帝于是备了厚礼并派人给使者饯行。
魏文帝黄初三年,武都郡西部都尉王褒进献石胆二十斤。黄初四年,又进献三斤。
徐公曰:西域使王畅说石流黄出足弥山,去高昌八百里,有石流黄高数十丈,从广五六十亩。有取石流黄孔穴,昼视其孔上,状如青烟,常高数尺。夜视皆如燃灯,光明高尺余,畅所亲见之也。足弥人言是时气不和,皆往保此山,毒气自灭。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