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给缅甸高度评价,我没去过,所以略过不谈(不能骑自行车入境)。
每回都是人声以独特的韵律歌咏,和叫卖“烤—番—薯—”的呼声相当类似。唤礼通常在清晨及傍晚进行,尤其是黄昏时分,清真寺圆顶的剪影浮现在橙色天空中,从那儿传来叫拜的呼喊,这一刻美得让人胸口一窒,也让我强烈感受到自己正置身异国。
我也喜欢墨西哥,尤其钟爱他们开朗的民族性,这儿大概是全世界最快活的国度之一了。但他们的开朗和美国的活泼不同,总予人一股独特的哀愁感。城镇有悠然的风情,民谣《Mariachi》悲切的曲调在大街小巷流动,夜晚店家点起油灯,发出黯淡的光线……他们的乐天爽朗对照着这样的气氛,宛如光与影,深得我心。
对我来说,印度的魅力在于空气。不管人群、河流、城镇或绿树,都像套上了一层滤光镜,迷迷蒙蒙的,大概是空气中饱含雾气或水蒸气之故吧。拜此之赐,印度的日落好美!夕阳余晖的映照下,不只是天空,连在城镇中飘荡的空气似乎也被染红,人群就在其中悠然地行走交错。
该说我生性好奇还是喜新厌旧?旅途中我不断追寻未知的世界,对于特定地区很不执着,当然也不会重访去过的地方。一旦越过国境线,也几乎不会对身后的国家依依不舍,反而对下一站充满期待。
爱尔兰和苏格兰也不错。
仔细一想,城乡之间大异其趣的人情,一定就是该国的风貌吧。这国家原有的本色,或许就保存在什么都没有的乡下地方。
常有许多旅客以若有所悟的语气,用这句话当开场白,大谈印度的精神和奥秘。若现场有没去过印度的旅人,他们就会一副大感意外的样子说:
没想到我才到印度,就渐渐觉得自己的执着真是无聊,为了奇怪的坚持而和这个国家保持距离,实在太浪费了!一踏上印度教的圣地瓦拉纳西,我完全染上印度风俗,每天混在印度人群中,甚至还在恒河里洗澡!
如果你认为旅程的价值只在新鲜的感受,那么,就不要以年为单位,应该切割成两三个月比较恰当。当然,长时间旅行的确也会找到一些新的所得。
唯一让我觉得难分难舍的,就是黑色非洲。
首先是波罗的海三小国。
爱沙尼亚美女如云,这一点当然有可看之处,但我更喜欢当地的气氛,街头来往的行人和车流,各种事物都悠然自得,充满令人安心的氛围。大概就像前面所提,我想,这是各国共同的气氛吧。
恐怕是因为自行车骑士不用面对中国“恶名昭彰”的买车票手续吧。虽然有些家伙想坑观光客的钱,但既然不用到火车站或巴士站之类的地方,撞上他们的机会自然大幅减少。我在旅途中遇到的,大多是淳朴的乡下人,他们给我的印象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我心里的“中国人”图像。
不过,“喜欢的地方”这个话题若就此在非洲打住,我多少还是有点抗拒。我中意的地方还有不少,虽然没法排出顺序,不妨就依各大洲随机列举吧。
在某个像是商店街的地方,黑人女孩正表演街头舞蹈。我忘情地注视她们精力充沛的舞姿,她们舞动的肢体和笑容真是闪闪发亮,耀眼非常。看着看着,我不知为何流下了眼泪。
“说到印度啊……”
“不是!是四块!”
言归正传。
抵达终点好望角后,我得到开普敦搭机回伦敦。在等飞机的那几天,我徒劳地四处打转,在城里徘徊,努力想多呼吸一点非洲的空气。虽然开普敦的白人很多,城镇几乎就和欧洲一样,但还是四处洋溢着非洲气息。
虽然预先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拿到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四国签证,却花了我三个礼拜,还得用不太流利的俄文哄大使馆的办事员开心,才能全部到手(目前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免签证)。
“不,不!四块没错!”
随着踩踏板的节奏,大地缓缓流动。这里就只有自己和地球了,我不禁沉浸在这种思绪中。
“骗人,通常不是卖三块半?”
店里的老头把嘴角拉成八字形,拼命摇头,从这一刻起,他已经展现出喜剧演员的架势了。
我笑个不停,最后还是花了四块钱买绿茶。
其实,我在南美曾经犹豫过要不要暂时回国,虽然没患上任何思乡病,却觉得这样下去只是浪费时间。
听过不少人的意见后,我觉得,在自行车骑士之间,中国似乎还颇受欢迎!
我对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育空特别行政区印象格外深刻。在这片土地上,大自然纯洁无瑕,大地辽阔到让人不知如何是好,我想,这是在别处无法体会到的。
顺带一提,去维也纳时我也看了歌剧,仍然觉得弗拉门戈舞更具魅力。大概是带有哀愁的大众文化比细致的上流社会文化更合我的胃口吧。
邻国危地马拉也充满魅力,和墨西哥相比毫不逊色。不但有我心目中第一名的古迹——蒂卡尔神殿,还有中央高原地带的村落,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市场满是穿着传统服饰的女性,这样的景色在我心中简直无可取代。说起来,这个国家也到处散落着宝物级的美好风景。
有几个理由。第一,我才刚到不久就被强盗抢了个精光,心理创伤一直没痊愈,一路提心吊胆地旅行,当然高兴不起来。
说穿了,我是为了自我满足才出来旅行。对我而言,只有这种方式才有意义。不过,要是重视旅行的“品质”,想维持最佳状态,旅程最长还是以一年为期比较好。
也从东南亚举出一个国家吧!
补充一句:都会区和观光景点的情况完全不同。为了观光客的钱财不择手段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虽然亲切,却往往要求大量回报,脸上的笑和那些让我陶醉的笑容正好成对比。
啜饮加了大量牛奶、又浓又甜的印度奶茶,出神眺望眼前染上朱红的世界。身无长物的僧侣也望着夕阳,人力脚踏车师傅挺起身子骑车,瘦削的身体激烈地上下运动,车子慢慢走远了。
如果这个国家给人的印象不错,该国的评价也就跟着定案了。中国也有其他优点,像是东西好吃、物价超级便宜(大瓶啤酒三十日圆、拉面一碗三十日圆、乡下地方住宿一晚一百五十日圆起跳),到处是值得一看的名胜古迹与雄伟的自然风光,在在让旅客雀跃不已。
那时正好是我旅行的第二年,无可奈何地面临倦怠期。
接着,谈谈下个国家。
不知为何常有人问我:“如果只能重游一个地方,你要选哪里?”要我回答的话,我想,还是会从这两个地方选出一个吧!
“那如果是中国人你卖他多少钱?”
我推荐越南。
只是,这个国家让我深深热爱的理由依然是当地的气氛,独有的空气在中国流动着,深得我心。
有种称为“唤礼”(叫拜)的仪式,似乎是召唤大家进行伊斯兰礼拜的信号,每个城镇的清真寺都用扩音器高分贝地播送着:
我常听人说:旅游世界各地后,对非洲和印度的印象最深刻。
“因为我是日本人,所以才卖这个价钱吗?”
说这个国家坏话的人很多,内容几乎都大同小异:中国人唯利是图、冷冰冰,还目中无人……
旅程刚开始的北、中美洲之旅惊险刺激,经历南美洲的倦怠期,来到欧洲。大体上看来,之后欧洲的旅程感受就截然不同了,那之间的差异就像披头士的歌曲,早期活泼轻快,到了后期曲风沉静,令人联想到深渊。虽然只是个人的印象,旅程果然变得更有深度了。
中亚我也特别中意。当地独有的那种慢条斯理的步调,令我钟爱不已,同时,在拜访过的各国中,这地方也最令我萌生怀旧乡愁。
整体看来,克服第二年旅行的常态化之后,进入第三年,旅行态度也成熟了,不会再特别提不起干劲,旅程也显得有滋有味。某个地区的新鲜感一消失殆尽,下个全新的世界就出现在眼前,可以继续充满张力的旅程。
接着说说亚洲。
如果只造访观光景点和主要城市,难免比较容易接触到行为带有些许偏差的当地人,对该国的印象自然也跟着不同。常有人抱怨土耳其不好,仔细听听他们的怨言,往往都是在伊斯坦布尔遇到了不愉快,造成既定印象。
欣赏弗拉门戈舞时我感动不已,那美丽,仿佛象征了当地的气氛。我也重新体会到根植于地域的文化,乃是汲取当地氛围而成形,深深地吸引了我。
城镇中流动的气氛,予人“异世界”的感受,挑动旅人的好奇心。
不过,如果让我选出一个最喜欢的地区,我一定回答是非洲。尤其是黑色非洲,也就是黑人居住的非洲区域。
事实上,非洲就是有某种特质会让人这么想。搭起帐篷,凝视沉入褐色大地的夕阳,心灵品尝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觉得自己慢慢变得透明了。
或者是我对人类的起源地抱有过多的感情。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下意识里还是有这样的念头。
再补充一点:观光景点的情况当然不限于伊斯兰文化圈,世界各地几乎都一样,只是我觉得伊斯兰文化圈的乡村人民实在太温柔了,更凸显了其中的差距。
不管是让我借住他们家,或端出饭菜招待我的时候,他们丝毫没有施恩于人的态度,也没有要求回报的意思。也许,他们压根就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照顾别人。
排了长长的队伍买火车票,过了好几个钟头终于排到柜台边,才刚说完目的地,对方连查也不查,就冷淡地顶了一句:“没有!”或是吐痰也不管会喷到哪儿之类的,听得我耳朵都快长茧了。
此外,中国人似乎对自行车旅行或冒险之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也很有好感。我骑完丝路,抵达终点西安时(虽然以中国的观点来说是“起点”),当地两家报社还大肆报道了一番。途中我也遇到不少中国自行车骑士,好几次和他们一起搭档骑车。
这片荒野一望无际,以整年吹着超乎想象的狂风而闻名(幸运的是,我在那儿的时候大多没有风,可以悠闲骑车)。越过这狂风肆虐的大地,朝世界最南的城市乌斯怀亚前进,正是南美洲之旅最有意思的地方。“前往世界尽头”的感觉足以勾起强烈的旅人情怀,而最后抵达的乌斯怀亚则是个非常平静而美丽的城市。
中东的阿拉伯国家不错。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中国大概算得上是最让旅客怨声载道的国家之一吧!我也没多做什么准备就入境了。没想到从头一天起就遇到不少笑容满面的人,旅社或饭馆的小姐们(小姐大概是女孩子的意思吧)不会面无表情,都用非常柔和的笑容迎接我。虽然其中还是有些人就如恶评所描述,但中国人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温柔而爽朗的。
某天傍晚。
我停下踩自行车的动作,车子借着惯性继续前进。感受着微风的吹拂,在脑海中追忆方才看到的景象,就是这样而已。尽管只是一瞬间的小事,这一幕却清晰地烙印在我心中。她们的身影非常具有越南风味,在别的地方是看不到的,不知为何,我每次一回想起来,就觉得心口一热。
老头什么也不说,我又问了另一个问题。
对我来说,一鼓作气“环游世界”有其意义。虽然也可以把旅行区域切开来,从日本多次往返,最后也算完成环游世界,我却无法接受,所以才一口气旅行了七年半。
先从北美洲开始。
结果我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骑完南美行程后飞往欧洲。我想,要是换了个世界,好奇心一定会再度高涨吧!果然,从欧洲开始,旅行的兴奋又再度复活了。
我一说:“旅行最后一个探访的国家是中国(其实应该是韩国)。”就有人一脸同情地说:“宝贵的旅程终曲就这样毁了。”连在中亚偶遇的年轻人,听到接下来我还要去中国,也说“请节哀”。
来聊聊欧洲吧。
从开普敦飞抵伦敦后,我在欧亚大陆一路向东推进。越接近日本,越觉得孤寂,丝毫也没有回国的喜悦,更深沉的是旅程即将结束的感伤。在这层落寞中,我总是想起非洲大地和黑人的笑脸。归国后回想整段旅程,首先出现在我脑海的,还是非洲。
第二,我期待过高。
尤其从育空河划独木舟顺流而下,更是绝妙的体验。河流离“道路”相当远,也就是远离了文明,在原始森林中悠悠流动。我划着独木舟顺流而下,尽情享受甚至让人不舒服的寂静,以及充满魄力又难以亲近的大自然。回想七年半的旅程,在独木舟上度过的那十天,是一段相当特别的时光。
热带莽原摇曳着,成群的动物静静吃草,大鼓声响起,黑人们无牵无挂地笑着。还有,包覆这一切的,洋溢透明感的空气。
一领悟到自己属于这样的世界,就有种深深的安心,似乎不论在哪个层面,都能被接纳、包容。
虽然费了好一番工夫,但多少也是拜手续繁琐之赐,这地区的贵重资产才得以留存下来吧。城镇与人群散发的淳朴风气,带来其他地区感受不到的体验,尚未充斥观光客的世界原来这么舒服自在。当然,这也只是区区一介观光客的任性发言。
就某种意义来说,我在墨西哥与中美洲就已经达到整趟旅程的高潮。首次目睹所谓的第三世界,放眼望去,一切无不新鲜又刺激,相当开心。每当距离日本又远了些,就想着:“到了南美洲一定更不得了!”
老实说,整段旅程中我最提不起劲的就是这里了。
我的确蛮常遇到这种调调的旅人,虽然这么简单地去作分类自己也觉得不妥。
观光客不多也是个优点,除了西非之外,这大概是最难遇到旅行者的地方了。原因应该出在签证上。
一离开他们,独自走远时,我的泪水又流了下来,要离开非洲真的让我相当不舍。
她们靠着栏杆坐在桥外侧,像在俯瞰铁路和城镇,我慢慢骑上坡道,越来越接近她们。两人聊得正开心,呵呵大笑着,手上似乎拿着什么东西。太阳迎面照着她们,两个女孩都被包围在金色的光芒中。
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地区也是美不胜收。
这地区的村落和城镇里,大部分房子都是纯白的,晴天的日子里闪闪发光,炫目得必须戴上太阳眼镜。闪耀的光线实在太美,但还是带着难以言喻的感伤。
在中东国家里,土耳其和叙利亚也不赖。
日本旅人若要长期停留在海外,首选恐怕是泰国。考量各种生活条件与是否适合人居,这个选择的确理所当然。
我的个性是如果大家都往右,我就偏要往左,常常都站在少数人那一边。因此,大多数旅行者用一种悟道的口吻谈论印度时,我总是颇为不屑,觉得喃喃说着“印度这个国家啊”的人很老套,简直是了无新意,我才不会那么轻易就迷上印度呢!
言归正传。
虽然南美洲是在前述状态下走完,还是有几个地方我特别中意。第一名就是巴塔哥尼亚高地,那是南美洲南纬三十九度以南地区的通称,在地图上,左侧在智利,右侧属于阿根廷。
这一带的国家还残留着前苏联时期的风气,入境手续十分繁琐。
最后我想提的是,中国。
有时他们的笑容美得让我心头怦然一跳,忍不住看呆了。
那是在一个名为喀什的城市,我到店里买保特瓶装的绿茶,一问价钱,老板说要四块。
爬完坡道,我正好从她们后头经过。看到她们手上拿的东西时,我吃了一惊。那是小刀和黄瓜。两个女学生俯瞰着染上夕阳余晖的城镇,用刀子削着黄瓜,咔嗞咔嗞地大嚼着。
加上墨西哥菜超群绝伦的好吃,名胜古迹和古老街道等值得一游的景点也非常多,感觉起来,也就只有墨西哥能把旅游的“醍醐味”凝结到这种程度。
由于近年的绑架和自杀炸弹攻击,日本国内大概也认为伊斯兰激进分子既野蛮又危险,然而他们的民族性绝对不是只有负面部分而已。当我看到他们的笑脸时,才明白宗教能多么正面地影响人心。拿他们的笑容和自己相比,会觉得自己的性格在许多方面都已经扭曲了。
另一条路上都是卖纪念品的露天小摊,里头有些从马拉维或赞比亚来这里打工的黑人,我用零零碎碎的斯瓦希里语和他们聊天。他们大概也没想到,在开普敦这种地方居然会和一名东方人讲起斯瓦希里语吧?我身边渐渐挤满了人,非常热闹,大家都笑容满面。
然而,实际上的感动和期待正好成反比,想象中的巨大震撼始终没有来临。我一直抱着遗憾,不可能会这样,应该要更刺激!一路不断追求这种假象,南美洲之旅最后就在这种消化不良的状态下结束了。
旅行越久,感性也会逐渐磨损,更严重的话,还会陷入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的惨状,就每天逗留在廉价旅馆里。这样的旅程,“探索”已是其次,“逃避现实”的色彩比较浓。当然,若考虑到人生的短暂“休息”,没有比这更奢侈、更有意义的时光了,我一点也没有否定的意思。即使是漫无目标的漂泊,也会有其意义吧。不过我这次的旅程,并不是以此为目的。
我想,这就是这片土地的魅力吧。
饭菜好吃当然增添不少分数,此外,空气的“颜色”也不错。越南的空气也相当独特,在以下这段插曲里表露无遗。
嗯……
原因在于人。他们如何能这么温柔?我常觉得不可思议。
我每次谈到环游世界,就会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老实说,这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点,很难决定。
“咦?你还没去过?非去不可啊!”
他们的乐声爽朗愉悦,却又带着感伤,有时还穿插独唱,重复吟唱片段诗歌,层层叠叠,清澈嘹亮。虽然我听不懂凯尔特语的歌词,内心还是深深被撼动。
这一切,都带着非洲独有的温柔。在那儿,我还真是哭了好几回。
只是,若提到“信仰”,支持者最多的国家应该是印度。
如同之前所介绍的,酒吧是一绝,料理和酒都十分美味,拉丁民族特有的爽朗也很不错。
这种有点无厘头的幽默,回荡在中国的空气中,每次我亲身体验时,总是被逗得乐乎乎,笑个不停,想着:果然我还是喜欢中国啊!
下面这个插曲正好表露无遗。
从对方注视我的眼神,也能体会他们对自行车旅行的理解及善意,那眼神非常温柔。
其实印度的相关书籍很多,但为了排除先入为主的奇怪观念,我一本也不读,现在也是。因此,要写有关印度的事我很犹豫,总觉得不管写些什么,都只是在重复已经谈过的东西。有那么多人写过印度,如果不是非常特殊的内容,大概还是脱不了“老生常谈”吧!可是,越想要谈奇述异,只会更偏离事实,结果,我也只能用简单的话来描述自己的感想。
“我都是用三块半买的!”
第三,因为旅行已经成为常态。
爱尔兰的酒吧里经常听得到现场演奏的凯尔特民谣,乐手坐在客席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弹奏乐器。与其说是演奏会,不如说是常来喝酒的老伙伴拿起乐器即兴弹奏吧,洋溢着和谐的情调。
“哪个地方最好?”
我之前也写过,在这一带,当地人常邀我去他们家,请我吃饭,还让我留宿。他们这种习惯,多少受到《古兰经》中应“善待客人”这条教诲的影响吧。
其次是南美洲。
虽然各有不同,两地都有种独特的哀愁。
“中国人?中国人的话,五块。”
聊起亚洲,多多少少都得谈到这个国家吧,它也是旅行者最常拿来讨论的。
结果,常想加入少数派的我,也完全同意这个通论了。
我大声爆笑,老头还是瘪着嘴,斜眼偷看我,眼神像在问:“怎样?很好笑吗?”接着,他又理直气壮地总结一句:“日本人,四块;中国人,五块。”
这里人烟特别稀少,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风光。在“四十号公路”(Ruta Quarenta)上骑车特别畅快,道路在荒野中不断延伸,举目四望,尽是绵延而平滑的褐色地平线,给人“地球是个行星”的实感,想象蓝天彼端辽阔的宇宙。
雨后,空气澄澈洁净。我从镇上一路骑着自行车,上了大马路,出了城镇有条小小的坡道,像座陆桥。爬上桥头,我看见两名女孩,都穿着深蓝长裙和白色开襟衬衫,长长的黑发束在脑后,像是女高中生。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