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重阳节在古代还有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的礼俗。如果女儿不能回娘家,“母则诟〔gou 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帝京景物略》),全家失去节日的欢乐。所以,有的地方又把重阳节叫“女儿节”。
元明以来,道家所鼓吹的重阳花糕和菊花酒可以避去不祥的说法,逐渐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重阳节又加进了“吉祥”的意义。清代卖重阳糕的小贩,就头戴吉祥字样,推着小车沿街叫卖。重阳花糕制作讲究,又有吉祥的寓意,一时成了亲朋好友间互相馈送、增进情谊不可缺少的节令礼品。正如清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所说:“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累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菊花酒是一种具有医疗作用的酿制酒。《西京杂记》载,其酿制方法是:“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元明时期,菊花酒中又加进多种中草药,具有了“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本草纲目》)的疗效。由上可知,重阳糕和菊花酒都是古代的饮食佳品,既可作为节令礼品,也可进食饮用利于健康。因而长期流传,直至今天仍然受到普遍的欢迎。
大约从汉代开始,重阳节逐渐盛行。魏晋时期,重阳节被赋予了“长寿”的主题。《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即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也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其中还举例提到了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老翁彭祖。直到宋代,人们在重阳节吃花糕时,仍以片糕搭在小孩头上,祝祷“百事皆高”。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一般依据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四引《续齐谐记》的说法,认为与古时汝南县桓景带领乡亲与瘟魔斗争,并获得胜利的传说有关。但据当代学者考证,“重阳节似乎可以从上古时代的天地崇拜中找到渊源”。重阳节登高,原是由古人在围猎骑射之后,登上高地,摆宴饮酒加以庆贺,并举行拜天之礼的习俗演化而来。登高的寓意,在于离天愈近,祭拜也愈诚。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重九、上九、登高节、阳数节等。古人以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逢九都属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活动内容也较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吃菊花糕、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