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古代礼俗 作者:王炜民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一节 封禅与郊祀

上一章 下一章

封都在泰山。这是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其山高,离天近,人间的帝王到泰山顶上祭上帝,表示受命于“天”。也有的说,是因为泰山为东岳,东方是万物之始、阴阳交替的地方,也就成了新生王朝、新登基皇帝向天神地祇报功告成,以取得合法统治地位的祭祀场所。因而禅也是在泰山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等处举行。由于天在上,地在下,古人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高于地,所以封的仪式重于禅的仪式。封禅的具体仪节各朝各代不尽相同,但汉武帝自定的封禅礼仪,前承秦始皇,后启东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帝王,较具代表性。汉武帝先到梁父山祭地,接着在泰山东边山脚下设坛祭天。然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顶,再次祭天。次日从北坡下,在泰山下的肃然山再次祭地。封禅时,用江淮出产的一茅三脊草及各地珍贵的飞禽走兽祭祀,并用五色土封于祭坛。在隆重的音乐声中,汉武帝身穿黄袍,亲自跪拜。封禅后,汉武帝还下诏改元,并令在泰山下“治邸”。后代的封禅程式也大多与此类似。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仪式,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封禅起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据《史记·封禅书》载,早在伏羲氏以前的无怀氏就曾封泰山,禅云云山,而先秦封禅者据说多达“七十二家”。

第一节 封禅与郊祀

古人十分看重祭祀,并将其列入“国之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因此祭祀的范围很广,祭祀的仪节也很繁杂。

古代帝王之所以热衷于封禅大典,是因为这可以利用人们对天的崇拜,以“天命转移”来解释从别人手中夺取天下的合理性,从而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地位。可是,由于封禅兴师动众,要耗费大量资财,一些有见识的官吏(如唐代魏征等)提出了反对意见。所以自南宋以后,废止了皇帝到泰山封禅的形式,而将封禅与郊祀合二为一了。郊祀也是古代祭天地的祭礼,周代是在冬至日祭天于南郊,夏至日祭地于北郊。后来常有天地合祭的,宋代就是在南郊合祭天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筑了大祀殿,也合祭天地。嘉靖皇帝认为合祭天地于大祀殿,不合古制,故又在大祀殿南新筑寰丘(后改名为天坛)专门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泽坛(后改名地坛)用来祭地。之后就一直是天地分祭了。

上一章 下一章